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血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0:11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血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 重型颅脑损伤 脑缺血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摘要】: 1研究目的 急性颅脑损伤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颅脑继发性损伤是导致颅脑损伤病人死亡或残废的重要原因。继发性颅脑损伤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其中创伤性脑缺血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在防治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方面许多学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治疗方案,有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通畅、适时手术、高压氧治疗、亚低温治疗、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等,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创伤性脑缺血状态以及预后,但各自有其不足之处,许多方面还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深入验证。 文献调研和临床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方面能发挥显著疗效,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对创伤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机理研究报道甚少,阻碍了临床拓展运用。我科在此领域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和经验积累,认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运用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及通腑泻热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祛瘀血、豁痰湿、泻内热、起到开窍醒脑,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效解决颅脑外伤后出现的神昏、高热、呼吸困难、肢体功能障碍、大便闭结、痰多粘稠等症状,较好地改善了预后。因此,理论上讲,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运用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及通腑泻热中药对于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应该有确切的作用机制和明确的临床疗效,值得我们研究证实。 本研究拟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着手,就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拓展其临床运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2研究方法与结果 2.1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机理的临床研究 方法:我们选择自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颅脑科病房确诊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住院病人80例,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从入院第1天开始,采用不同治疗处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汤药鼻饲、豁痰开窍中药针剂静滴、配合通腑泻热中药灌肠治疗,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颅内血流速度变化、GCS计分变化、颅脑CT检查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率、相关安全性指标检测等方面进行连续动态观察,持续18天。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显著性水平取α=0.05。 结果:(1)入院后第3天两组患者MCA、ACA血流速度的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6天两组患者MCA、ACA、PCA、VA血流速度的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MCA流速的均数相差最大:第12天两组患者MCA、ACA、BA、VA血流速度的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8天两组患者MCA、PCA的血流速度的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差异均较小。(2)入院后第3天、第6天、第12天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管痉挛情况随着时间延长均逐渐缓解;(3)两组患者GCS计分在入院第1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天、第6天、第12天、第18天两组患者的GCS计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患者创伤性脑梗塞发生率分别为30.0%和10.0%,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在治疗第6天、第12天复查血分析、肝肾功能,结果提示在用药过程中无明显毒副作用。 2.2补阳还五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2.2.1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的制备 方法:成年新西兰兔,雌雄各半,分高、中、低剂量中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灌胃一次,连续3天采血。麻醉后无菌操作下右颈动脉采血,离心、收集血清、灭活、过滤,分组包装,低温保存。 结果:本法采血前饲养动物情况良好,右颈动脉处采血每只兔可收集50ml左右新鲜血液,操作容易,采血量较多。 2.2.2兔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与传代 方法:取新西兰兔胸主动脉,外翻置于0.1%Ⅱ型胶原酶中消化收集消化液,离心收集细胞分瓶培养,72小时后换液培养;原代细胞8天左右铺满瓶底,用0.25%的胰蛋白酶消化,吹打分散,计数,分瓶传代培养。 结果:原代内皮细胞48小时大部分贴壁,细胞呈小圆形、多角形,有椭圆形核,72小时伪足伸出;4-8天内细胞迅速生长,8-9天长成单层,铺满瓶底。传代细胞4—8小时内贴壁伸出伪足,7天内长成单层;10天以上呈鹅卵石样紧密排列,可见旋涡状;内皮细胞传10代以上其特征不变。 2.2.3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试验 方法: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形成单层时的形态进行鉴定;免疫荧光法鉴定:将细胞培养在载玻片上形成单层贴片,经酒精、ⅧR—Ag、羊抗鼠IgG及荧光标记的SABC作用,放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作阴性对照。 结果:内皮细胞呈小圆形、多角形,有椭圆形核。免疫荧光法可见大量的绿色细胞,细胞浆、膜上有明显染色,细胞核无染色。 2.2.4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药物血清的作用 方法:用MTT法测细胞增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将不同剂量不同浓度药物血清作用促进细胞增殖,比较不同剂量不同浓度药物血清的作用效果。 结果:5—8天为快速增长期,10天左右达到增殖的高峰,11—14天后增殖呈平坦趋势。相同剂量不同浓度中10%含药血清组、20%含药血清组较5%的含药血清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同浓度不同剂量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5兔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指数的测定 方法:采用Giemsa染色法,先于低倍光镜下选择分散较好、细胞核着色清楚而胞质无色的细胞,再转到高倍镜下观察细胞是否处于分裂期;每个样本计数1000个以上的细胞,记录分裂期细胞数和间期细胞数,再计算细胞分裂指数。 结果:细胞在培养阶段中80%以上的细胞处于细胞间期,20%以下的细胞处于分裂期。不同含药血清培养的内皮细胞均较空白组细胞的分裂指数增加,增加幅度组间有差异;各组6-8天达到分裂高峰,以后分裂指数逐步下降,11-12天降至1%左右。 2.2.6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方法:用不同剂量含药血清培养干预细胞后,准备细胞样品,用JEM-200CX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包括细胞核、细胞器、细胞浆、细胞内脂滴大小分布等。 结果:含药血清细胞较空白组细胞排列明显紧密,细胞核较大,染色质清晰;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增生扩张;线粒体相对发达,嵴结构及嵴上颗粒清晰;亦有大量吞饮小泡,细胞间有内皮细胞间连接或桥粒,可见细胞内有大糖原颗粒和细胞特殊颗粒等。 2.2.7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试验 方法:将高、中、低剂量中药含药血清及空白对照血清作为被测物置于鸡胚绒毛尿囊膜表面的载体上,作用充分后后制备CAM标本,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图像分析,得到相关定量数据,进一步统计学分析。 结果:含药血清具有明显的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作用,用药组较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 3结论 3.1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中医病机可概括为气滞血瘀,痰瘀热交结,闭阻清窍。 3.2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汤药鼻饲、豁痰开窍针剂静滴及通腑泻热中药灌肠,能降低脑外伤后颅内血流速度,防治脑血管痉挛,减少脑梗塞发生率,改善脑缺血状态,提高GCS评分,改善预后,且对患者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安全有效。 3.3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能量合成,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及功能活动,诱导产生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可能激活血管内皮及外膜细胞,促进其分裂、出芽和迁移,启动血管新生程序,促进内皮细胞分化及细胞连接,形成原始血管腔,并进一步促进新生血管稳定和成熟来促进血管新生。 3.4综合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保护受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修复受损微血管,并在缺血区域促进生成新血管,提高局部脑血流,改善脑微循环,从而保护脑组织和神经功能。 4.本课题的特点和创新性 4.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及通腑泻热中药联合用药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是一个治疗理念的创新。 4.2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病机认识,我们第一次完整概括为气滞血瘀,痰瘀热交结,闭阻清窍。 4.3将中药血清药理学、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等相结合,应用到中医药防治创伤性脑缺血机理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重型颅脑损伤 脑缺血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651.1
【目录】:
- 中文摘要3-7
- Abstract7-17
- 引言17-19
- 第一章 研究背景19-37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19-20
- 1.概念研究19
- 2.颅脑损伤病机研究19
- 3.颅脑损伤治疗研究19-20
- 第二节 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现代医学研究20-30
- 1.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病因学研究20-22
- 2.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病理生理学研究22-26
- 3.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诊断方法研究26-28
- 4.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研究28-30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的理论依据30-33
- 1.关于单用“活血化癖”治法30-31
- 2.关于单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治法31-32
- 3.关于单用“通腑泻热”治法32
- 4.关于"活血化瘀、豁痰开窍与通腑泻热"治法联合应用的体会32
- 5.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设想32-33
-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性脑缺血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地位研究33-35
- 1.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后脑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33-34
- 2.血管内皮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34
- 3.血管内皮细胞在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作用34
- 4.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和血管发生的关系的研究34-35
- 第五节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研究基础35-37
- 1.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35
- 2.对Ca~(2+)、Na~+离子通道及其相关基因的影响35
- 3.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抗过氧化作用35-36
- 4.对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的影响36
- 5.对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36-37
- 第二章 临床研究部分 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37-49
- 1 研究设计方案37-39
- 1.1 病例37-39
- 2 治疗方法39-42
- 2.1 对照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39-40
- 2.2 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40-41
- 2.3 治疗时间41
- 2.4 研究观察指标41
- 2.5 数据处理41
- 2.6 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41-42
- 2.7 终止研究标准42
- 2.8 研究质量控制42
- 3 结果42-44
-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颅内血流速度变化情况42-43
- 3.2 第1、3、6、12、18天两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情况43-44
- 3.3 入院第1、3、6、12、18天两组患者GCS计分对比44
- 3.4 观察期内两组患者发生脑梗塞情况比较44
-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观察情况44
- 4 讨论44-48
- 4.1 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病机探索44
- 4.2 三种中药联合应用的意义44-46
-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防治创伤性脑缺血的疗效分析46-47
- 4.4 中西医结合防治创伤性脑缺血的机理探讨47-48
- 5 结论48-49
- 第三章 实验研究部分 补阳还五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49-70
- 第一节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制作49-50
- 1 材料与方法49
- 2 操作步骤49-50
- 3 结果50
- 第二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传代50-52
- 1 材料与方法50-51
- 2 操作步骤51
- 3 结果51-52
- 第三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52-53
- 1 材料与方法52
- 2 操作步骤52-53
- 3 结果53
- 第四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药物血清的作用53-55
- 1 材料与方法53
- 2 操作步骤53-54
- 3 结果54-55
- 第五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指数的测定55-57
- 1 材料和方法55
- 2 操作步骤55-56
- 3 结果56-57
- 第六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57-58
- 1 材料和方法57
- 2 操作步骤57
- 3 结果57-58
- 第七节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58-62
- 1 材料与方法58
- 2 操作步骤58-60
- 3 结果60-62
- 第八节 实验部分讨论62-70
- 1 体外细胞培养及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药理现代化研究的应用探讨62-63
- 2 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地位分析63-65
- 3 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65
- 4 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65-66
- 5 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66-67
- 6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可能作用机制67-68
- 7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68-69
- 8 结论69-70
- 第四章 结语70-72
- 参考文献72-80
- 附录80-89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与课题89-90
- 致谢9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洪朋;;祛瘀通窍汤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J];医药与保健;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853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85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