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针刺太溪穴的双向调节效应机制
本文关键词:基于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针刺太溪穴的双向调节效应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针刺 双向良性调节 太溪穴 fMRI PET
【摘要】:背景: 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是通过针刺经穴,使机体或靶器官由异常兴奋状态得到抑制,由异常的抑制状态得到兴奋,或其他层次上的改变,最终目的是使机体由异常的病理状态恢复到或趋向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等同于中医基础理论所强调的“阴平阳秘”状态。针刺经穴双向调节作用是针灸作用重要特点之一,但其规律与机理目前还未得到明确的解释,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也是近年来针灸作用规律研究的重要方向。 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与腧穴的穴性、腧穴的配伍、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针刺刺激的方式及治疗时机等密切相关。其中,机体的状态是针刺双向调节作用发挥的基础。人体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的集合体,针刺腧穴对机体的双向调节效应依赖于腧穴自身的物质基础,通过激发调节这些物质,使我们机体对于自身状态产生反馈效应,达到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传递交流。 针刺腧穴作为一个外在刺激可能首先激活了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继而影响靶效应器官。现代医学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外周器官与大脑相互联系的证据。导师赖新生教授提出了“经穴效应与脑相关”的假说。他认为人体作为一个生物体,针刺穴位干预的反应和调节作用必须经过脑作为中枢的调节和整合(即信息的传导和转导),再作用于靶效应器官,从而实现治疗效应。在此基础上,针刺经穴位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是经穴治疗效应的体现,在中枢脑层面也应该有所体现,即:经穴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与脑相关。 21世纪是“脑的世纪”,脑科学是全世界科学的前沿学科。脑科学相关技术的巨大发展为揭示经穴脑效应的奥妙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和正电子发射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技术日益发展,针刺腧穴对脑中枢效应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领域。与以往生化及物理技术不同的是,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状态下,动态地在活体和从整体水平上来研究针刺经穴对脑功能状态的调节效应,实现功能的可视化。脑功能成像技术中,正激活与负激活的概念反映了机体大脑功能调节状态,从正负激活角度观察针刺经穴的双向调节效应,观察可视化功能调节的研究,对于针刺双向调节效应机制研究具有特殊意义。研究目的: 在综合回顾并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观察针刺太溪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t's Disease, AD)大鼠模型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患者病理状态的脑功能代谢的效应,并且经穴与非经穴进行对照,从动物实验到临床患者,从脑功能葡萄糖及血氧代谢正负激活效应角度,观察针刺太溪穴的双向调节中枢效应规律及机制。 研究方法: 以痴呆病作为研究载体,选取肾经原穴太溪作为研究穴位,遵循随机对照的研究原则,动物实验,采用D-半乳糖腹腔注射结合双侧大脑基底核注射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 IBO)的复合AD大鼠模型的造模方法,运用小动物PET技术,观察针刺太溪穴对复合AD大鼠模型脑区葡萄糖代谢的正/负激活效应。采用Y迷宫测试大鼠记忆能力,迷宫数据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临床试验,选取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脑静息状态fMRI的技术,首先观察其与记忆力正常老年人的比较,病理状态下大脑静息状态fMRI的表现,明确病理状态脑区的血氧代谢水平;并与非经穴进行对照,观察针刺MCI患者太溪穴的脑血氧代谢的正/负激活效应。脑功能成像数据采用基于体素分析法的统计参数图软件SPM2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动物实验,AD模型大鼠同时表现出衰老和胆记忆力下降的病理特点。表现了行动迟缓、毛发稀疏等老化征象,并且Y迷宫测试,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下降。脑功能成像方面,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经SPM统计比较,既存在右侧顶叶感觉皮质、左侧纹状体及伏核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又存在葡萄糖代谢增高的右侧中脑:被盖、终纹床核、脑桥被盖、中脑上丘、背侧丘脑外侧核群、下丘脑视前区、胼胝体及左侧脑桥被盖、顶叶感觉皮层等脑区。针对AD模型大鼠葡萄糖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针刺太溪穴对于降低的脑区有使葡萄糖代谢增高的正激活效应,对于增高的脑区有使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负激活效应,体现了双向良性调节效应。同时针刺非经非穴也存在一定的靶向双向良性调节,但这种作用,太溪穴较非经穴更明显。 临床研究,MCI患者与正常组健康老人fMRI静息状态比较,血氧代谢降低的脑区集中于:左侧大脑额叶额上回(BA6区)、边缘叶扣带回(BA24区)及颞叶颞上回(BA38区)。未发现MCI患者血氧代谢增高的脑区。针刺MCI患者太溪穴对血氧代谢降低的脑区额叶额上回(BA6区)有正激活效应,同时也较为广泛地激活了学习记忆相关的脑区,如额叶、顶叶、颞叶、岛叶等。针刺非经穴对于左侧顶叶中央后回、顶下小叶(BA40)及左侧颞叶颞上回(BA22)有正激活效应。太溪穴及非经穴均未发现负激活效应。 研究结论: 针刺太溪穴在脑功能代谢调节方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体现在正负激活效应,即对于代谢高的病变脑区有负激活效应,对于代谢低的病变脑区有正激活效应。相较于临床实验,动物实验体现的双向调节作用更明显,体现了双向调节作用与机体病理状态密切相关;与针刺非经非穴比较,针刺经穴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具有特异性;同时经穴的双向良性调节具有整体性,即对于代谢异常脑区,针刺经穴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是点对面的关系,存在靶向激活与广泛激活的双重效应,靶向效应体现了经穴治疗效应的特异性,广泛效应体现了中医针灸学整体调节的理论特色,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经穴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与脑功能相关假说的合理性。
【关键词】:针刺 双向良性调节 太溪穴 fMRI PE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0
- 目录10-12
- 引言12-14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4-33
- 1 针刺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14-20
- 1.1 针刺双向调节作用对机体各系统的表现14-16
- 1.2 影响针刺双向调节作用的因素16-19
- 1.3 针刺双向调节的机制19-20
- 2 太溪穴的研究进展20-26
- 2.1 古文献研究21-22
- 2.2 现代文献研究22-26
- 3 经穴脑功能成像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26-33
- 3.1 资料与方法27-28
- 3.2 检索结果28-31
- 3.3 讨论31-33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33-51
- 1 实验材料33
- 1.1 实验动物33
- 1.2 实验仪器33
- 1.3 主要化学试剂33
- 2 实验方法33-35
- 2.1 实验设计33
- 2.2 造模方法33-34
- 2.3 Y迷宫测试34
- 2.4 大鼠PET操作过程34-35
- 2.5 针刺方法35
- 2.6 数据统计分析35
- 3 结果35-46
- 3.1 Y迷宫结果35-37
- 3.2 PET成像SPM分析结果37-46
- 4 讨论46-51
- 4.1 AD模型大鼠的病理状态46-48
- 4.2 针刺AD模型大鼠太溪穴的正/负激活效应48-51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51-63
- 1 研究材料51-52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51
- 1.2 设备及场地51-52
- 2 研究方法与步骤52-53
- 2.1 临床评估52
- 2.2 扫描前准备52
- 2.3 刺激方法52
- 2.4 FMRI扫描模式52
- 2.5 FMRI扫描方法52-53
- 2.6 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53
- 2.7 盲法53
- 3 研究结果53-58
- 3.1 一般资料53-54
- 3.2 MCI患者病理状态54-55
- 3.3 针刺太溪状态55
- 3.4 针刺非经非穴状态55-56
- 3.5 针刺不同取穴对MCI患者血氧代谢异常脑区的影响56-58
- 4 讨论58-63
- 4.1 MCI患者脑功能成像特点58-61
- 4.2 针刺太溪穴对MCI患者脑血氧代谢的影响61-62
- 4.3 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结合62-63
- 结论63-65
- 结语与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4
- 附录74-80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书起;;太溪穴封闭治疗鸡眼[J];中国临床医生;1976年08期
2 张慰民;;太溪穴的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1983年04期
3 尹宝生;;太溪穴封闭治疗脚鸡眼[J];医学文选;1990年06期
4 张建华;;太溪穴双针刺治疗痛症案[J];中国针灸;2000年S1期
5 袁培春;;针刺治疗遗尿[J];福建中医药;1984年06期
6 吕召玉!262800,高瑞兰!262800;太溪穴封闭治疗鸡眼3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1998年05期
7 张士杰;浅谈肾原太溪[J];北京中医;1983年02期
8 王志润;;封闭太溪穴治疗足巂疣44例疗效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85年04期
9 李华,于学平,于春林;温灸太溪穴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尿潴留[J];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03期
10 王存安,房毅;针刺太溪穴为主治疗视疲劳综合征[J];河南中医;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昌辉;孙慧丽;;太溪穴加多针围刺法治疗足跟痛30例临床观察[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世杰;;论WSJ-B型旋磁式糖尿病治疗仪与糖尿病的康复[A];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全国第六次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刘波;;针刺中枢效应的fMRI功能定位到神经网络学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4 唐鹤菡;刘荣波;王存玖;幸浩洋;龚启勇;;Analysis on DQA Protocol of fMRI[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林尔坚;;Passive-movement in BOLD fMRI[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Targets for propofol action 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udied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in healthy volunteers[A];全国第一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暨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林尔坚;;DTT combine fMRI by 3.0T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Jeffrey RobertPetrella;;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fMRI/fcMRI:Are We Ready for Prime Time?[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晓东;夏鹤春;马辉;黄耀武;朱凯;;利手、非利手简单运动模式在手运动区fMRI研究[A];第六届西部介入放射学术会议宁夏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四届年会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常时新;陈瑶;周蕾;鲍红;田芳;薛峰;周自明;陈笛;朱乐群;倪肖卫;陈亮;阮方;;多穴位联合电针刺激fMRI对卒中恢复期皮层功能变化的监测[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广雅;三穴按摩助消水[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2 董江龙;鸡眼治疗二法[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按摩科 刘长信邋李多多;按摩认准“特效保健穴”[N];健康时报;2007年
4 董江龙;治疗鸡眼三法的讨论[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5 中华养生瑜伽协会 迷罗;养肝肾找“仨老太”[N];健康时报;2009年
6 彭娌娌;中医针灸 立竿见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董飞侠;血压久不降,不妨试针灸[N];家庭医生报;2006年
8 刘霞;科学家找到测量痛苦的方法[N];科技日报;2009年
9 徐述湘;探讨针灸作用机制新武器——fMRI[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徐亚静;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针灸可诱发大脑特定区域表现活跃[N];中国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明珠;基于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针刺太溪穴的双向调节效应机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蒋垂刚;针刺太溪穴和人中穴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峥;张士杰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针刺太溪穴、曲泉穴治疗KOA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相洁;启发式问题解决认知神经机制及fMRI数据分析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蒋元文;正常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空间工作记忆的f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胡正珲;脑的生理基态的fMRI图像分析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张江;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算法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包大鹏;运动性疲劳脑功能变化的fMRI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刘学政;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磁共振(fMRI)网络连接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10 李晓东;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行为学及f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媛媛;原穴与相应脏腑同源性物质基础[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郑杰;原穴与相应脏腑同源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雷蕾;基于fMRI的大鼠脑功能网络连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泽静;静息态fMRI显示DMD脑异常功能区及其与认知障碍的相关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5 黄敏;应用fMRI探索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脑内相关奖赏系统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朱连云;独立成分分析在fMRI数据处理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8年
7 黄伟;BOLD-fMRI在语言及邻近功能区脑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1年
8 高瑞玲;基于生理噪声建模的大鼠BOLD fMRI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范晓芳;人类创造性思维的fMRI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周龙江;Bold-fMRI联合DTI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89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889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