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变化,评价中西医结合应用价值。方法:设计实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6例纳入结合组,西医治疗60例纳入西医组,对比相关指标。结果:患者治疗后8周内均全部出院,结合组住院时间、第8周证候积分分别为(18±5)d、(7.6±1.5)分低于西医组(23±8)d、(9.1±1.8)分,治疗前与第8周证候积分差值(11.9±2.3)分高于西医组(1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8周,结合组生活质量评分中躯体症状、情绪变化以及总积分分别为(10±3)分、(13±5)分、(29±8)分低于治疗前,低于西医组(13±5)分、(17±5)分、(35±10)分,西医组躯体症状、总积分低于治疗前,结合组生活质量评分中情绪变化、总积分差值分别为(4±1)分、(19±9)分高于西医组(1±1)分、(21±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较好,不仅有助于缓解症状,还有助于促情绪舒缓,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 甘肃省秦安县刘坪乡卫生院内科;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 生活质量
【分类号】:R541.6
【正文快照】: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类心脏病终末期阶段,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我国3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1.1~1.5%,保守估计约有超400万CHF存活患者,有症状CHF发病率约为1%,其5年内生存率仅为35%,CHF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社会公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云峰;时恒屏;;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小华,周宜轩,顾健霞,汪玲,董梅,丁碧云,邵正斌;4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治疗状况分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2 花继平;;参芪强心方配合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0期
3 姚力;施秀芳;杨善敏;王海文;;不同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李德祥,蔡军,张绪权;开搏通配伍葛根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4年05期
5 聂斌;;多巴胺、酚妥拉明联用呋噻米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6年01期
6 罗玉环;邬效铸;;真武汤加减方治疗慢性心衰竭6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黄金玲;桑方方;王桐生;王靓;龙子江;李莉;赵蜀军;刘先华;;苓桂术甘汤对充血性心衰竭大鼠心脏指数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郑胜永,蒋锦琪;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与心功能的关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汪曙光;;心源性脑栓塞80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黄涛;程仁力;;坎地沙坦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朱栋栋;;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医药防治血栓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肖琼林;薛伟;;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的应用现状[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5年
3 陈美华;叶盈;黄飞翔;严萍;林求诚;许杨;;健心颗粒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脑钠肽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4 占平云;王方敏;李联敬;吕永伟;;环磷酸腺苷葡甲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A];全国第三届心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王秀红;相有章;宋术亮;王林;管淑芬;屈福荣;;心衰患者心钠素水平与心脏大小及心脏功能关系的研究[A];山东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贺汉军;吕和平;;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对比[A];四川省药学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金聪;;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A];玉溪市第十一届内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国荣;;舒血宁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观察[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9 ;第三部分 心血管病防治研究[A];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C];2011年
10 陈美华;叶盈;黄飞翔;严萍;林求诚;许杨;;健心颗粒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脑钠肽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初红霞;不同起搏部位对犬心肌锲形块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逯金金;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初红霞;不同起搏部位对犬心肌锲形块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樊讯;《伤寒论》温阳三方干预心梗后心衰心阳虚证候大鼠心室重构的比较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叶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抑制剂在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表达及干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于妍;川芎嗪、黄芪液和参附液抑制心肌肥大及对线粒体和能量代谢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沈雁;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法治疗实验性CHF大鼠的机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宋耀鸿;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药研究新论[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9 杨红英;心衰康治疗阳虚血瘀型冠心病心衰的临床研究及利钠肽与本证型的相关性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李先涛;生脉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芪红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2 骆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临床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3 黄睿臻;保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水泛型)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王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MP-9.hs-CRP及UA.Lp(a)检测的临床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段丽敏;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程程;cTnI、BNP及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在急性心衰监测中的意义及其对判断预后的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晓娜;~(18)F-FDG显像对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评价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8 于鹤鹏;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肾功能不全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9 张聪聪;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客观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李彦;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益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0年05期
2 冯燕,张科林;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心脏杂志;2000年05期
3 赵世峰,沈洪,计达;生长激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年05期
4 张赛丹,廖旺,李慧颖;从库恩的科学进步模式看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变化[J];疾病控制杂志;2004年01期
5 田芳英;慢性心力衰竭及自我护理[J];护理研究;2004年05期
6 李黔云,余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02期
7 陈世德,陶新智,伍伟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功能和纤溶功能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4期
8 陈世德,陶新智,伍伟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04年13期
9 李敏;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4年S1期
10 马晓静,张兴华,邵建华,朱兴雷,唐元升,许法运;慢性心力衰竭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释放部位的对比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齐;罗秀英;孙仁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效果观察[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蒋凤荣;;实验性慢性心力衰竭中氧化相关基因及信号分子的观察[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3 贺桦;许顶立;刘彦波;屠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4 刘晓方;杨震;;细胞因子网络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5 凌锋;沈法荣;黄抒伟;俞蔚;陈建明;王志军;陈旭娇;;慢性心力衰竭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李艳;于卫刚;兰丽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7 于浩;;一氧化氮与血管紧张素Ⅱ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8 温霞;赵兴胜;徐峰;付二团;贺文帅;苏布道;马之嘉;;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因、治疗和预后变化[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9 唐艳红;包明威;杨波;张艳;张炳山;周青;陈金玲;黄从新;;抗心肌纤维化治疗家兔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康晓凤;张健;吕蓉;李峥;;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概念分析与现象学描述[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春生;治慢性心力衰竭方[N];民族医药报;2003年
2 朱荻;倍他乐克安全有效[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3 莎吉丹·斯拉木 热比亚·阿不里米提;维吾尔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6例疗效报告[N];民族医药报;2007年
4 胡大一;慢性心衰的干预基地应建在社区[N];健康报;2004年
5 ;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周宁人;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存活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李军;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鉴别[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8 湖南省汉寿县人民医院 彭锋;对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调查与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夏洪平 张步升 张楠;抗凝治疗使早期心衰患者受益[N];健康报;2005年
10 刘彦兵;慢性心力衰竭有合并症者的药物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丽娜;慢性心力衰竭尿液蛋白标记物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朱秋玲;基于复杂网络技术的慢性心力衰竭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杜智勇;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慢性心力衰竭代谢重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吴晓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动员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姚耿圳;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刘尊齐;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伊t,
本文编号:912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91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