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20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5个)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范围至少为患侧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者)、经病理确诊的2073例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统计分析确定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073例PTC患者中,男性490例(23.6%),女性1583例(76.4%);平均年龄44.22±10.84岁,其中40岁患者677例(32.7%),40-59岁患者1232例(59.4%),"g60岁患者164例(7.9%);癌灶平均长径1.05±0.66cm,其中微小癌1414例(68.2%),1.1~2cm 499例(24.1%),"g2.1cm 160例(7.7%);淋巴结转移患者936例(45.2%),大量淋巴结转移者254例(12.3%)。2073例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癌灶长径的增加("f1cm vs 1.1~2cm vs"g2.1cm),PTC患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36.3%vs 59.1%vs 80.0%,p0.001)、大量淋巴结转移(6.8%vs 18.4%vs 41.2%,p0.001);年龄40较年龄"g40岁、男性较女性、多灶较单灶、侵犯腺体被膜较无腺体被膜侵犯者患者有显著升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6%vs 37.7%、58.4%vs 41.1%、54.9%vs 39.9%、54.8%vs 40.8%,p0.05)、大量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1.3%vs 7.9%、20.2%vs 9.8%、17.9%vs 9.2%、19.2%vs 9.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长径"g2.1cm、年龄40岁、男性、肿瘤多灶、肿瘤侵犯腺体被膜是PTC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OR 95%CI分别为:5.262(3.468-7.986)、2.447(2.000-2.995)、1.988(1.593-2.480)、1.843(1.513-2.245)、1.374(1.115-1.693),p0.05)、大量淋巴结转移(OR 95%CI分别为:6.687(4.477-9.986)、2.975(2.224-3.980)、2.354(1.737-3.191)、2.147(1.607-2.868)、1.769(1.315-2.382),p0.05)的危险因素。1414例PTMC患者亦有相似的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其中"g60岁较40岁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25.5%vs 52.2%,p0.001)、大量淋巴结转移率(1.9%vs13.2%,p0.001)显著下降,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现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显著降低,OR(95%CI)分别为:0.316(0.194-0.517)、0.142(0.034-0.599)(p0.05)。结论:肿瘤大小是PTC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风险最高的危险因素,肿瘤长径超过2cm的患者有很高的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风险,应给予积极治疗;其次的危险因素是患者年龄小于40岁。60岁以上的PTMC患者,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显著较低,可以观察随诊。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6.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0-11
- 前言11-13
- 资料与方法13-15
- 结果15-27
- 讨论27-31
- 参考文献31-35
- 综述35-46
- 参考文献41-46
- 致谢46-47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47-48
- 个人简历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勇;寸英丽;马春笋;陈真;杨步荣;黄云超;;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J];肿瘤防治研究;2011年07期
2 靳明林,詹新恩,石彦;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1年03期
3 董芳莉,王瑾,郭梅,赵卫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年04期
4 蒋会勇,卿三华,齐德林,周正端,黄祥成,张福明,盛权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5 范增慧;赵俊华;赵玉霞;门桐林;曹丽艳;苏洪新;;按第七版肺癌T分期和新分级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年01期
6 李晨;杜晓辉;陈凛;;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分期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7 伊斯刊达尔,帕丽达,王海峰,阿合力,张瑾熔,许素玲;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4年10期
8 覃新干;林进令;黄源;陈俊强;曾健;陆云飞;廖清华;林坚;;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31期
9 高菁菁;赵娟;杨明;马志刚;陆海波;;淋巴结转移率对胃癌预后价值的评价[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18期
10 刘杰;杨昆;陈心足;张波;陈志新;陈佳平;胡建昆;;胃癌第6组及其亚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涛;任波;应青山;;淋巴结转移率在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A];2013华东胸部肿瘤论坛暨第六届浙江省胸部肿瘤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陈涛;任波;应青山;;淋巴结转移率在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A];2013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刘德贵;;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侵及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王军;韩春;祝淑钗;高超;李晓宁;;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第九届全国食管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陈健;吴育连;;淋巴结转移率评估T_3期胃癌病人预后的价值[A];2005年浙江省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崔兆清;章阳;孙善平;鲁庆阳;解磐磐;周长鑫;;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体会[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7 薛恒川;吴昌荣;张振斌;朱宗海;马祯凯;;一个值得重视的食管癌淋巴结清扫区域—右气管旁三角[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谢小平;揭志刚;刘逸;李正荣;;胃癌淋巴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对胃癌手术方式选择的作用[A];江西省第二届胃肠外科学术会议暨江西省第十二次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优优;淋巴结转移率评估T4期胃癌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孙庆贺;20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王晓伟;淋巴结转移率与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4 丁瑞;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5 林浩;淋巴结转移率在胃癌N分期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6 张建庆;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方向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7 张树亮;肺癌T分期肿瘤大小第七版新分级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8 耿宏智;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数量分期的病理因素[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9 陈福楠;861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10 刘政甲;非小细胞肺癌T分期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07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00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