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胃病变诊断价值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31 08:07
本文关键词: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胃病变诊断价值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早期胃癌 放大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 诊断准确率
【摘要】:研究背景:胃癌在全球肿瘤病死率中位居第二。胃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其预后至关重要,内镜下治疗是目前胃早癌的首选方式,但是胃早癌能否得到早期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变是否能被早期发现,本文旨在探讨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在胃早癌诊断中的价值。目的:评价ME-NBI对胃早癌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决策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5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进行普通白光内镜(WLE)及ME-NBI检查并且有病理结果的62例患者资料。对62例患者的63处局灶胃黏膜病变(包括黏膜局部隆起或凹陷、黏膜粗糙糜烂或浅表溃疡、黏膜局部发红或发白)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不包含进展期胃癌、黏膜下病变、胃手术后病例,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参照2002年修订的维也纳胃肠上皮肿瘤病理分型标准和WHO分型标准,将63处胃黏膜病变分为早癌组和非癌变组,其中早癌组有31处、非癌变组有32处,分别比较WLE和ME-NBI对胃早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观察31处胃早癌病变(包括25处黏膜内早癌和6处黏膜下早癌)在ME-NBI下的微腺管和微血管分布及形态学特点,探究其浸润深度与微血管和微腺管分布、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1.WLE对胃早癌的诊断:在WLE诊断中,63处局灶胃黏膜病变中29处被WLE诊断为癌性病变,34处为非癌性病变,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7.7%(21/31)、75.0%(24/32)、72.4%(21/29)、70.6%(24/34)、71.4%(45/63)。2.ME-NBI对胃早癌的诊断:在ME-NBI诊断中,63处局灶胃黏膜病变中33处被ME-NBI诊断为癌性病变,30处为非癌性病变,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5%(29/31)、87.5%(28/32)、87.9%(29/33)、93.3%(28/30)、90.5%(57/63),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WLE。3.胃早癌浸润深度与ME-NBI下微腺管结构的关系:25处黏膜内胃早癌中18处病变的微腺管结构缺失,7处病变的微腺管结构不缺失;6处黏膜下胃早癌中6处病变的微腺管结构均缺失。黏膜内胃早癌组和黏膜下胃早癌组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微腺管结构是否缺失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具有相关性,P=0.293。4.胃早癌浸润深度与ME-NBI下微血管结构的关系:25处黏膜内胃早癌中9处病变出现局部微血管结构缺失,16处病变的微血管结构不缺失;6处黏膜下胃早癌中5处局部微血管结构缺失,1处病变微血管结构不缺失。黏膜内胃早癌组和黏膜下胃早癌组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微血管结构是否局部缺失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具有相关性,P=0.067。5.胃早癌浸润深度与ME-NBI下微血管分布、口径的关系:25处黏膜内胃早癌中2处病变有孤立、扩张的微血管,23处病变不具有孤立、扩张的微血管,6处黏膜下胃早癌中5处病变有孤立、扩张的微血管,1处病变不具有孤立、扩张的微血管。黏膜内胃早癌组和黏膜下胃早癌组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是否具有孤立、扩张微血管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具有相关性,P=0.01,孤立、扩张微血管的有无对判断胃早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90.3%。结论:1.ME-NBI较WLE对胃早癌明显具有更高诊断准确率,所以应该推广MENBI对胃早癌诊断的应用;2.ME-NBI下微腺管结构是否缺失、微血管是否局部缺失不能作为判断胃早癌浸润深度的标准;而微血管的分布、口径似乎可以初步判断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收集的病例数量有限,尚不足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因此需要今后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究、总结。
【关键词】:早期胃癌 放大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 诊断准确率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一)引言11-12
- (二)材料和方法12-15
- (三)结果15-20
- (四)讨论20-25
- (五)结论25-26
- (六)参考文献26-29
- 综述29-40
- 参考文献37-40
- 附录40-41
- 致谢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成奎,李元敏,,李鼎九;加温对小肠实质及间质微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损伤[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4年02期
2 李龙男,刘晓杰,高桂芬;直肠癌微血管结构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3 蔺世龙,刘景昌,辛佩珠;缺血性脑水肿微血管结构功能的改变及高压氧治疗的效用[J];中国微循环;2002年05期
4 黎洁;;冬来暖脚胜吃补药[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1年12期
5 王纪文;李向东;魏国峰;;细胞共培养技术促进类前微血管结构发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38期
6 李锦添,吴一龙,杨学宁,周昕熙;NSCLC的微血管密度及结构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肺癌杂志;2002年03期
7 鲍朗,戴保民;钩端螺旋体病肺弥漫性出血实验模型肺微血管结构和机能变化的探讨[J];四川医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8 拉孜;官泳松;孙龙;刘源;胡颖;;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与肝脏微血管结构的关系及其影像诊断与治疗[J];西藏医药杂志;2006年02期
9 姜笃银,付小兵,盛志勇,陈伟,孙同柱;皮肤损害过程中肉芽组织形成与微血管结构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6期
10 刘士远,肖湘生,李成洲,李惠民,李w嫿
本文编号:1121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12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