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OR,eIF4E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mTOR,,eIF4E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出处:《郑州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胰腺导管腺癌 mTOR eIF4E 胰腺良性肿瘤 正常胰腺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背景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是一种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居常见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4位,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仅次于大肠癌,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比女性更为多见。由于胰腺癌呈高度恶性,位置深在,周围重要血管组织亦受侵,发生发展隐匿,早期难发现。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或已有广泛转移,无手术机会,现有放化疗对胰腺癌治疗效果均不好,手术切除率低以及本病的高转移、复发率致使其预后差[1],因此,常规治疗手段对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很差,致使90%的患者在诊断后一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仅1.5%左右。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检测诊断及诊断后治疗方法,胰腺癌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改善治疗效果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造成胰腺癌上述病理特征的主要原因就是胰腺肿瘤的高转移和侵袭性,高转移和侵袭性是影响胰腺癌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的主要因素,多重因素及机制参与胰腺癌发生发展,探索这一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相关因子表达情况,对找到理想治疗手段意义重大。所有细胞的分裂及增殖均需要蛋白质的合成系统的激活,从而产生大量的蛋白质,为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提供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如此,蛋白质合成系统激活并诱发细胞内大量蛋白质的合成为肿瘤细胞分裂及增殖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现有研究表明在细胞的分裂、增殖过程当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lai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其下游的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e IF4E)异常表达与之亦密切相关,m TOR磷酸化改变后即可被激活,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e IF4E-binding protein1,4E-BP1)可以被激活后的m TOR因子磷酸化而激活并与e IF4E发生解离,游离状态的e IF4E可以调控蛋白质翻译过程的激活,从而为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提供了物质保障,而这些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的研究m TOR和e IF4E因子在原发性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m TOR和e IF4E在原发性胰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2例胰腺癌患者临床数据及病理标本。其中男性患者51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岁;女性患者21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51。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行手术治疗,均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放、化疗,所有病例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为了对胰腺导管腺癌组织、胰腺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胰腺肝组织中的m TOR和e IF4E的表达进行测定,我们采用的免疫组化的方法为SP(streptavidin peroxdase conjugated method)。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Fisher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分析m TOR及el F4E在胰腺癌、胰腺良性肿瘤及正常胰腺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m TOR及el F4E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1.m TOR的表达:在三组中均有表达,胰腺癌组与胰腺良性肿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41.57,P0.05),胰腺癌组与正常胰腺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χ2=28.73,P0.05)胰腺良性肿瘤组与正常胰腺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02,P0.05)。2.e IF4E的表达:在三组中均有表达,胰腺癌组与胰腺良性肿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30.51,P0.05),胰腺癌组与正常胰腺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χ2=20.88,P0.05)胰腺良性肿瘤组与正常胰腺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04,P0.05)。3.m TOR和e IF4E在胰腺癌组织中的相关性表达,在胰腺癌组织中m TOR及e IF4E表达存在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结论1.m TOR蛋白在胰腺癌组表达高于胰腺良性肿瘤组及正常胰腺组,m TOR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提示胰腺癌的侵袭转移可能与m TOR相关。2.e IF4E蛋白在胰腺癌组表达高于胰腺良性肿瘤组及正常胰腺组,e IF4E在胰腺癌组中的表达情况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以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提示e IF4E蛋白可能与胰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3.在胰腺癌组中m TOR与e IF4E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上起协同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卫民;;中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手术治疗[J];海南医学;2008年01期
2 武蕾蕾;才玉婷;;抗癌中药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杨红军;吕淑坤;王宏艳;杨开;郭彬;;多排螺旋CT增强及后处理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01期
4 王春友,陶京;现代影像学技术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及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年11期
5 张怡杰,唐岩,胡先贵,胡志浩,刘瑞,金钢,邵成浩;区域淋巴结廓清在胰头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年08期
6 杨晓明;;姑息性手术方法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10期
7 王丽;李辉;;胰腺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Jin He;Andrew J Page;Matthew Weiss;Christopher L Wolfgang;Joseph M Herman;Timothy M Pawlik;;Management of borderline and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Where do we stand?[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年09期
本文编号:1320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32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