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构筑转移前微环境促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1-31 02:03

  本文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转移前微环境 肿瘤转移 出处:《中国癌症杂志》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肿瘤细胞持续存活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主要限速环节。与肿瘤微环境类似,转移前器官的局部微环境(转移前微环境)为肿瘤细胞的存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是肿瘤细胞在远端器官持续存活、增殖的重要条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这一环境中的关键成分,其构筑的促增殖、炎症、免疫抑制及血管重塑的转移前微环境在肿瘤细胞的种殖、转移灶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潜在靶点。该研究主要介绍MDSCs构筑转移前微环境的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为干预转移前微环境的抗肿瘤转移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survival of tumor cells is the main speed limiting step in the process of tumor metastasis. Similar to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he local microenvironment (pre-metastasis microenvironment) provides a suit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survival of tumor cells.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survival and proliferation of tumor cells in distal organs. MDSCs are the key components in this environment. The pre-metastasis microenvironment of MDS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and vascular remodeling. It is a potential target of anti-tumor metastasis therapy. This study mainly introduces the mechanism and signal pathway of MDSCs in constructing pre-metastasis microenvironment,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anti-tumor metastasis research of pre-metastasis micro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RA20134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718,81102719) 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扶正培本创新团队(YS1305)
【分类号】:R73-37
【正文快照】: 荷瘤机体骨髓组织在肿瘤细胞分泌的多种肺为主,近期的研究表明,构成BMDCs的重要肿瘤源性分泌因子作用下,骨髓源性细胞(bone亚群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marrow-derived cells,BMDCs)大量扩增并动员cells,MDSCs)是转移前微环境的关键细胞群,入血作用于远端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莎;;社长的话[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12期

2 张慈安;魏品康;李勇进;;肿瘤酸性微环境的研究进展[J];肿瘤;2010年06期

3 姚志麟;;三个人口组在各种微环境中的一氧化碳暴露和总暴露[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6年03期

4 程鸿,杨幼明,张帆;笼内换气对微环境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1年Z1期

5 彭玉萍;;营造科学的睡眠微环境[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3年03期

6 徐锐;;打造睡眠微环境[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3年02期

7 杨沁怡;谢欣怡;;肿瘤炎性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8期

8 唐代彬;李树清;;神经元微环境及其调节[J];中国微循环;2008年01期

9 徐靓;季峰;;肿瘤酸性微环境与抗肿瘤耐药对策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年02期

10 孙灵芝;庄伟端;;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原位激活与微环境[J];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秀芳;蒋贤辉;;关注微环境创建农业健康生态[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志刚;刘晓英;焦学磊;;基于C8051F005的新型组培气体微环境调控系统的研制与试验[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蔡尤溪;胡石政;吴仁杰;骆志辉;;超洁净微环境设计参数之实验与模拟研究[A];第五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1年

4 王方;;展柜微环境控制的应用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福山;;肝癌复发、转移与微环境调节[A];2013年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全国肝病防治高峰论坛》深圳会议讲义汇编[C];2013年

6 邓方阁;张秀英;王心蕊;李玉林;;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分化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杨长青;杨丽;常义忠;陈锡美;;整合素α1β1和α1β2是纤维化微环境中肝肿瘤细胞浸润的主要介导因素[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8 申俊;周红梅;;肿瘤-宿主界面微环境中的细胞交互作用模型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蒋宏亮;康成军;蔡国强;於麟;王利群;;肿瘤弱酸性微环境响应性壳聚糖基多层次胶束:高级组装与解组装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许嘉;高佳佳;高莹;金陶胜;;天津市典型交通微环境内颗粒物的个体暴露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海;“微环境”时刻影响儿童健康成长[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孙国根;肿瘤发生、恶化的“微环境”可被清除[N];中国医药报;2013年

3 小舒;搞科研的微环境十分重要[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记者 胡其峰;我科学家实现脑细胞生存微环境可视[N];光明日报;2013年

5 编译 李勇;微环境可作为抗癌药研发新靶点[N];中国医药报;2013年

6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王拥军;探索“肾藏精”与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及NEI网络动态平衡关系[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7 唐晓景 渠红丽;最好的时代与最优的微环境[N];东营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高糖微环境通过GSK3β调控Cyclin D1、CXCR-4影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张雪;软骨微环境及细胞起源对再生软骨类型的调控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许小青;化学小分子诱导的蛋白质活性中心周围微环境的变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凯;蜂胶对炎性疾病和炎症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李建华;生物材料表面与微环境构建对细胞行为的调控及在生物医学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6年

6 徐春雯;室内空气稳定性对人体呼吸微环境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4年

7 宋敏;DJ-1蛋白对肺癌微环境的调节作用及其与EGCG防癌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0年

8 高剑;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三维模型重建及生物膜与微环境pH的相互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朱秀委;数学肿瘤学的研究与应用:微环境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徐志刚;组培微环境与规模化育苗设施环境调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晴;典型交通微环境空气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D];浙江大学;2015年

2 孙志平;结核分枝杆菌BSL-3实验室微环境表面污染检测及消毒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杨淑娟;20例阴道内放置NuvaRing避孕环后微环境的改变[D];山东大学;2015年

4 贺宇姣;网络微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陈揭剑;微环境在多囊肾病囊肿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6 刘淼;不同微环境下木葡萄糖醋杆菌的代谢组学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迎辉;基于低温微环境的肺癌发生与川乌治疗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8 严树涓;CTGF对体外模拟微环境中人骨肉瘤143B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朱爱林;COPD微环境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10 朱蔚沫;基于城市微环境PM_(2.5)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7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477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1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