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生长因子源性正电荷多肽增强γ-干扰素抑制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SIFγ 质粒构建 瞬时转染 慢病毒 感染 MTT 细胞活性 肿瘤细胞侵袭 替莫唑胺 双荧光素酶 IFNγ调节基因 信号转导通路 出处:《郑州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人脑恶性胶质瘤是颅内原发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具有恶性程度高和侵袭能力强的特点,因此临床治愈困难、预后差、病变致死率高。据统计,经过综合治疗后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存活中位数时间仅为15个月1。目前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标准方法主要包括外科切除,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或者这几种治疗方法的联合使用2,这些治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是这些方法终究不能彻底消灭肿瘤细胞,并且恶性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即使经过上述综合治疗,往往还是容易复发和转移,造成预后效果不佳。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方法辅助治疗恶性胶质瘤,提高治疗预后效果是非常必要的。γ-干扰素自发现以来备受关注,由于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受到科学家的青睐,它的生物活性包含抑制肿瘤生长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这些活性作用给肿瘤研究人员寻找抑制肿瘤生长试剂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选择。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γ-干扰素能够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分化并且通过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间接抑制肿瘤的进展,目前作为一种辅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癌症患者3、4、5。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γ-干扰素的半衰期太短,有实验报道在人体内经静脉注射的γ-干扰素半衰期时间大约为30分钟,经肌肉注射其半衰期时间大约为4.5小时,通过γ-干扰素基因治疗可以维持血浆内γ-干扰素的浓度,但是γ-干扰素受体在体内的广泛表达限制了其特异性治疗作用,造成了抗肿瘤作用的低效性,但是控制γ-干扰素在组织内的分布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6、7。因此重新设计一种γ-干扰素融合蛋白减少其细胞毒性引起的副作用,增强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是目前可行的方法。在本实验中,我们在原始γ-干扰素DNA序列的3’端添加一段来自于胎盘生长因子的正电荷多肽以形成新的γ-干扰素融合蛋白DNA序列,该融合蛋白我们称之为合成的γ-干扰素(Synthetic Interferonγ,SIFγ)。为了验证新合成的融合蛋白对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将该融合蛋白的表达质粒联合包装质粒和信封质粒共同瞬时转染至293T细胞,收集293T细胞产生的慢病毒,使用慢病毒感染至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U87细胞系,然后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表达新合成的γ-干扰素融合蛋白的U87细胞系,进行肿瘤细胞的各项效应实验,与对照组相比较,从而研究该正电荷多肽片段是否能够增强野生型γ-干扰素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并且检测γ-干扰素下游通路各干扰素调节基因的表达状况,这些研究为新合成的γ-干扰素在肿瘤抑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方向。本实验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SIFγ质粒的构建及其在U87细胞系内表达的研究目的:构建SIFγ表达质粒并且研究其在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内稳定表达的可行性。方法:通过RT-PCR方法获得γ-干扰素cDNA和胎盘生长因子内正电荷多肽DNA编码序列,用PCR方法将两者连接起来,通过分子克隆方法将其连接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和嘌呤霉素双选择标记的表达质粒内,扩增后通过酶切鉴定。将验证正确的SIFγ质粒联合包装质粒和信封质粒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的方法共转染至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收集浓缩产生的SIFγ慢病毒颗粒感染U87细胞,通过内置的双选择标记筛选出稳定表达SIFγ的U87细胞。并且设置相应的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方法获得稳定转染相应质粒的U87细胞,为后续实验做准备。结果:成功构建了SIFγ表达质粒,并且筛选出稳定表达SIFγ的U87细胞系。结论:新构建的SIFγ表达质粒能够在U87细胞系内稳定表达,为下一步研究在脑恶性胶质瘤细胞内稳定表达SIFγ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SIFγ对U8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目的:研究SIFγ对U87细胞系增殖活性的影响,并且观察SIFγ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的效果。方法:通过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肿瘤细胞侵袭实验检测肿瘤侵袭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IFγ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减弱,其跨膜侵袭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细胞周期各期无明显改变,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并且与替莫唑胺联合培养的SIFγ组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明显增强。结论:与对照组和IFNγ组相比较,胎盘生长因子源性的正电荷多肽能够增强野生型γ-干扰素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细胞凋亡的生物活性作用,并且能够增强与替莫唑胺联合使用产生的协同作用,进而可以减少替莫唑胺的使用剂量以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从而减轻其副作用。第三部分SIFγ对γ-干扰素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研究SIFγ与野生型IFNγ相比较,对于激活下游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内IFNγ下游信号通路GAS位点的激活状态,通过RT-PCR方法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内IFNγ调节基因CLDN7、ISG15、SERPINB1和STAT1的表达状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在蛋白水平检测IFNγ调节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IFγ组细胞内IFNγ调节基因CLDN7、ISG15、SERPINB1和STAT1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上表达均明显增加,并且下游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状态明显增强。结论:新合成的SIFγ融合蛋白激活IFNγ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即JAS/STAT信号通路的能力明显增强。SIFγ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的机制应该与野生型γ-干扰素相同。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9.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健;杨志伟;戴寿芝;;枸杞子对老年人γ-干扰素诱生能力的影响[J];宁夏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2 JanVilcěk;戴顺志;;γ-干扰素[J];国外医学情报;1981年04期
3 李为民;林震勋;;肺中γ-干扰素[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2年01期
4 吕桂霞,郭宁如;慢性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血清中的γ-干扰素水平[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1期
5 ;婴儿期γ-干扰素的产生可预测儿童喘息[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08年01期
6 田玲;;γ-干扰素研制现状[J];国外医学情报;1990年10期
7 孙进华;徐良梅;李建平;单安山;;鸡γ-干扰素的功能及临床应用[J];中国家禽;2009年09期
8 丁煜;;人γ-干扰素的制备与基本生物学性质[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9年03期
9 邓联第;;进行性硬皮病的γ-干扰素治疗[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2年04期
10 任金华;孙志坚;马志俊;;血清γ-干扰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新喋呤在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刊;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旋;韦翊;胡轶;徐敏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白介素-6、γ-干扰素检测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徐培君;王霞芳;吴妹英;叶志坚;黄政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委员会学术征文γ-干扰素对小鼠结核病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2008年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戴华;焦新安;潘志明;黄金林;胡茂志;唐伟;;抗鸡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鉴定[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王霞芳;吴妹英;徐培君;叶志坚;黄政兴;;γ-干扰素对小鼠结核病的实验研究[A];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委员会、中国防痨协会基础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戴华;焦新安;潘志明;黄金林;胡茂志;唐伟;;抗鸡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额尔敦;康建民;郭美香;其其格;南丁;郜二喜;;γ-干扰素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方法和免疫PCR方法的建立及对比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费峥峥;罗曼;关怡新;姚善泾;;分子伴侣介导的基因工程药物γ-干扰素体外重折叠复性技术[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刘红;三原圭一郎;木村昭郎;;γ-干扰素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造血干细胞凋亡[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吴景秋;岳治国;田国华;石耀辉;刘玉琴;;γ-干扰素在结核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1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孙进华;单安山;姜文博;;鸡γ-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道;抗脑瘤老药替莫唑胺焕发生机[N];医药经济报;2010年
2 ;替莫唑胺新适应症获批[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宇;胎盘生长因子源性正电荷多肽增强γ-干扰素抑制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苏敬东;γ-干扰素调变小鼠乳腺癌细胞系MA891转移潜能分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3 刘彦廷;长链非编码RNA RP11-838N2.4通过miR-10a调控脑胶质瘤替莫唑胺耐药性的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樊天禹;胶质母细胞瘤中抑制EZH2的表达改善替莫唑胺化疗敏感性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5 李晓明;人脑胶质瘤中DEC1的表达对烷化剂替莫唑胺化疗敏感性影响的分子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6 林靖;泛素连接酶Fbw7在人脑胶质瘤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对替莫唑胺敏感性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7 亓旭晨;DNMT1介导miRNA-20a调控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耐药性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春丽;重组鸡γ-干扰素对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福荣;脊柱结核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D];青海大学;2017年
3 李志中;抗鸡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定量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4 王海春;重组牛γ-干扰素的表达、纯化、鉴定及其抗体制备[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潘海学;柱层析法复性重组人γ-干扰素包涵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亚辉;替莫唑胺同期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赵亚超;双硫仑增强垂体瘤细胞替莫唑胺化疗敏感性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孙浩;不同替莫唑胺用药规律对胶质瘤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郭珊珊;新烷化剂替莫唑胺酯抗脑胶质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10 梁会娟;紫杉醇增强替莫唑胺对胶质瘤U87细胞敏感性[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03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503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