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3,6-二羟黄酮抑制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8 19:21

  本文选题:3 切入点:6-DHF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乳腺癌(breast cancer,BC)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已经严重威胁到全世界女性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关于乳腺癌的防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膳食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课题组前期利用药效学实验方法,对常见的类黄酮化合物进行筛选,发现3,6-二羟黄酮(3,6-dihydroxyflavone,3,6-DHF)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其抗肿瘤活性较强。3,6-DHF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其抗肿瘤活性由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发挥关键性作用。EMT的分子过程十分复杂,主要表现在E-cadherin(E-钙黏蛋白)表达降低,Snail、Slug、Twist和N-cadherin表达升高。EMT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许多研究已经证明,EMT激活后,可促进许多肿瘤(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的生长和转移。众所周知,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s,BCSCs)是一类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强的多潜能细胞,在肿瘤复发、耐药性、抗化疗性及转移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乳腺癌细胞中,具有ALDH+表型或CD44+CD24-表型的细胞表现出干细胞特性,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能力强,为肿瘤的防治研究带来了挑战。近期研究表明EMT在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形成环节发挥了关键性作用,EMT可以促进肿瘤干细胞的产生,CSCs也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EMT,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本研究发现3,6-DHF可从体内外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细胞发生EMT,显著抑制肿瘤干细胞的形成和增长,同时通过体内模型证实3,6-DHF抑制乳腺癌细胞发生肺转移。调控EMT的信号通路有很多种,Notch信号通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激活Notch信号通路,可有效地促进肿瘤细胞发生EMT和BCSCs的形成,在乳腺癌发生EMT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Notch信号通路活化后,Notch受体与Jagged配体结合后,在γ-分泌酶的作用下,释放NICD(Notch1活化胞内域)。NICD-MAML(mastermind-like)-CSL(C-promoter binding factor-1)复合体活化后,促进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EMT。其中,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也会涉及一系列mi RNA的表达变化。研究发现,P53的转录调节靶点mi R-34a,可直接与Notch1的m RNA结合,抑制Notch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说:3,6-DHF可能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发生EMT。本研究探讨3,6-DHF能否通过增强mi R-34的表达来调节Notch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的表达。阐明3,6-DHF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发生EMT进而抑制乳腺癌发生的机制。本课题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analysis,IF)分析3,6-DHF对乳腺癌细胞EMT标志蛋白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使用转染荧光报告基因的MDA-MB-231细胞(Luc-MDA-MB-231)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利用活体成像仪(IVIS),定量分析3,6-DHF对移植瘤荧光量表达的抑制效应。通过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IHC)分析3,6-DHF对乳腺移植瘤EMT标志蛋白和Notch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ALDEFLOUR○R分析法、微球体成球实验和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分析3,6-DHF对BCSCs的抑制效应。利用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明确3,6-DHF抑制体外乳腺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利用Luc-MDA-MB-231细胞,构建裸鼠体内肺转移模型,通过活体成像仪和HE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观察3,6-DHF膳食干预对体内乳腺癌细胞的转移能力的抑制效应。利用WB技术,观察3,6-DHF对NICD-CSL-MAML转录复合体的抑制。采用WB、转染及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等技术进一步明确3,6-DHF通过调控mi R-34a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及下游蛋白Snail、Twist、Slug和E-cadherin的表达,进而抑制乳腺癌发生EMT的作用。实验结果:1.3,6-DHF抑制乳腺癌细胞EMT和BCSCs的形成(1)WB结果显示:不同浓度3,6-DHF(0μM、5μM、10μM和20μM)处理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和MCF-7细胞,随3,6-DHF浓度增加,EMT标志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逐渐增强,N-cadherin、Twist、Snail和Slug的表达逐渐减弱。TGF-β(10ng/ml)可显著增强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样,免疫荧光结果显示,3,6-DHF剂量增加,Snail表达水平逐渐降低,E-cadherin表达水平逐渐升高。(2)Luc-MDA-MB-231皮下接种到BALB/c雌性裸鼠肩胛下,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分别在接种后1W、2W和4W时,用活体成像仪对裸鼠移植瘤荧光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6-DHF(20mg/kg)组裸鼠移植瘤荧光量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3,6-DHF作用时间的延长,裸鼠移植瘤荧光量逐渐增加。取出4W处理后的裸鼠移植瘤进行称重、测量体积,结果表明3,6-DHF(20mg/kg)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3,6-DHF(20mg/kg干预显著降低Snail、Twist和Slug的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3)流式细胞仪分析结合ALDEFLOUR○R分析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细胞中ALDH+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随着3,6-DHF浓度增加,ALDH+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3,6-DHF降低BCSCs的比例。微球体成球实验结果显示3,6-DHF可以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成球能力。CCK-8试剂盒测定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SUM-159中ALDH+细胞的活力,结果显示随着3,6-DHF浓度的增加,乳腺癌干细胞的活力明显降低。(4)流式细胞技术检测BALB/c裸鼠移植瘤BCSCs的比例。3,6-DHF(20mg/kg)组移植瘤BCSCs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提取对照组和3,6-DHF(20mg/kg)组的移植瘤细胞,皮下接种到NOD/SCID小鼠,观察NOD/SCID小鼠成瘤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的6只小鼠中有5只成瘤,而3,6-DHF处理组仅有1只小鼠成瘤。2.3,6-DHF体内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1)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3,6-DHF浓度的增加,穿过聚碳酸酯膜的肿瘤细胞的数量明显降低,并且穿过聚碳酸酯膜的MDA-MB-231细胞的数量要高于MCF-7细胞的数量。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穿过聚碳酸酯膜的MDA-MB-231细胞的数量比MCF-7细胞的数量多,并且随3,6-DHF浓度的增加,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的划痕愈合率随3,6-DHF浓度的增高,逐渐下降,并且两种乳腺癌细胞的划痕愈合率在24h时明显高于12h。(2)通过尾静脉注射Luc-MDA-MB-231细胞(1×106)于BALB/c裸鼠内,构建裸鼠体内肺转移模型。3,6-DHF(20mg/kg)处理5周后,结果显示对照组中5只裸鼠全部发生肺转移,而3,6-DHF实验组仅有1只发生肺转移。处死裸鼠,分别取出对照组、3,6-DHF(20mg/kg)组和未进行任何处理的裸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裸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肺转移结节,未进行任何处理的裸鼠肺组织和未发生肺转移的裸鼠肺组织中均未发现明显的转移结节。3.Notch信号通路在3,6-DHF抑制乳腺癌细胞EMT中的作用(1)WB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和MCF-7细胞中,随3,6-DHF浓度的增加,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1、NICD、Hes-1和c-Myc的表达逐渐下降。同样,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随3,6-DHF浓度的增加,MDA-MB-231细胞中Notch1和Hes-1的表达逐渐降低。免疫共沉淀实验(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和WB结果显示,当IP蛋白分别为CSL和MAML时,随3,6-DHF浓度升高,NICD表达逐渐降低。WB结果显示3,6-DHF(20mg/kg)组移植瘤中Notch通路相关蛋白Notch1和NICD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移植瘤。同样,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3,6-DHF(20mg/kg)处理组移植瘤中Notch1、NICD和Hes-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2)MDA-MB-231细胞转染pc DNA3.1-Notch1质粒(TCNotch1)或转染anti-mi R-34a寡核苷酸(TCanti-34a),WB结果显示20μM 3,6-DHF作用TCNotch1和TCanti-34a细胞不能降低Notch1和NICD的蛋白表达水平。在TCNotch1和TCanti-34a细胞中,Notch1过表达可降低3,6-DHF对EMT标志蛋白Snail、Twist和Slug的抑制效应,减弱3,6-DHF对E-cadherin蛋白的上调作用。同样,mi R-34a沉默也可以减轻3,6-DHF对Snail、Twist和Slug蛋白的下调作用,降低3,6-DHF对E-cadherin蛋白的上调作用。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结果显示3,6-DHF作用于TCNotch1和TCanti-34a细胞降低两种细胞穿过小室的数量,但是仍明显高于UTC细胞。ALDEFLOUR○R分析结果显示3,6-DHF可抑制UTC细胞中ALDH+细胞的比例,3,6-DHF处理也可降低TCNotch1和TCanti-34a细胞中ALDH+细胞的比例,但仍高于UTC细胞中ALDH+细胞的比例。微球体成球实验结果显示3,6-DHF降低UTC细胞、TCNotch1和TCanti-34a细胞中微球体的数量,但TCNotch1和TCanti-34a细胞成球数量仍明显高于UTC细胞。主要结论:(1)3,6-DHF可在体内外对乳腺癌细胞EMT的发生和BCSCs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2)3,6-DHF可从体内外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3)3,6-DHF能显著抑制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NICD-CSL-MAML转录复合体的结合,进而抑制Notch信号通路;而采用质粒转染过表达Notch基因或si RNA沉默mi R-34a表达后,3,6-DHF对乳腺癌细胞EMT的抑制效应被显著抑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3,6-DHF抑制乳腺癌细胞发生EMT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钙粘素E水平低提示乳腺癌细胞转移[J];中国肿瘤;2000年08期

2 黄啸原;用“印度阅兵”形容乳腺癌合适吗?[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3 张嘉庆,王殊,乔新民;乳腺癌的现状和远景[J];中华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4 张维彬,汪波,石灵春;中医药在现代乳腺癌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年01期

5 薛志勇;食物与乳腺癌[J];山东食品科技;2002年04期

6 王旬果,王建军,郑国华;乳腺癌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2年33期

7 陆尚闻;;男人也患乳腺癌[J];环境;2003年12期

8 ;新技术清晰拍摄早期乳腺癌细胞[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4期

9 田富国;郭向阳;张华一;;乳腺癌诊治研究新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5年S1期

10 马涛,谷俊朝;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永利;;抗乳腺癌免疫治疗融合蛋白[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郭红飞;;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策略[A];江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庞朋沙;伍会健;;乳腺癌治疗靶标的研究进展[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陆劲松;邵志敏;吴炅;韩企夏;沈镇宙;;新型维甲酸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爱国;胡冰;;乳腺癌临床治疗进展[A];安徽省抗癌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乳腺癌、肺癌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安徽省肿瘤防治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张嘉庆;王殊;乔新民;;乳腺癌的现状和远景[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刘清俊;;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新进展[A];山西省抗癌协会第六届肿瘤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邵志敏;;21世纪乳腺癌治疗的展望[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9 陈松旺;张明;;乳腺癌治疗的回顾与展望[A];西部地区肿瘤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白霞;傅建新;丁凯阳;王兆钺;阮长耿;;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血检有望揭示乳腺癌治疗效果[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记者 郑晓春;乳腺癌细胞扩散基因被找到[N];科技日报;2007年

3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肿瘤中心主任 宋三泰;乳腺癌有了新疗法[N];中国妇女报;2002年

4 王艳红;抑制DNA修补可消灭乳腺癌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5年

5 詹建;乳腺癌饮食 两个时期不一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辛君;乳腺癌扩散基因“浮出水面”[N];大众卫生报;2009年

7 记者 毛黎;美发现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王丽霞;乳腺癌治疗将有新途径[N];光明日报;2011年

9 王乐 沈基飞;我科学家发现导致乳腺癌耐药的新标志物[N];科技日报;2011年

10 刘霞;一种天然分子能阻止乳腺癌恶化[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丽;3,6-二羟黄酮抑制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2 柴红燕;疾病状态下CYP4Z1和4A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药物干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李凯;ID(inhibitor of DNA binding)家族蛋白调控乳腺细胞的分化并影响乳腺癌的预后[D];复旦大学;2014年

4 江一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基因变异检测及其功能论证[D];复旦大学;2014年

5 马邵;酪氨酸去磷酸化增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乳腺癌治疗中靶向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姚若斯;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7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表皮—间质转换及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侯培锋;α-酮戊二酸二甲酯(DM-2KG)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诱发高致瘤性干细胞样乳腺癌细胞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8 李丽丽;分泌蛋白SHON调控乳腺癌细胞EMT的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陈丽艳;PI3K抑制剂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乳腺癌协同杀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朴俊杰;乳腺癌差异基因筛选及PAIP1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文英;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临床与病理特点[D];郑州大学;2011年

2 贾晓菲;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乳腺癌病理及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靳文;乳腺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吴坤琳;TLR4/MyD88信号通路对乳腺癌侵袭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葛广哲;树,

本文编号:1585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585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8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