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表阿霉素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胶束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表阿霉素 切入点: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出处:《吉林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导致的死亡原因中占第3位,对经济发展及相关人群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肝切除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但是由于其起病隐匿、发展迅速,绝大多数肝癌患者诊断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而失去了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作为另外一种可能治愈肝癌的手段,肝移植由于肝源匮乏、费用较高等原因很难惠及多数患者。化疗在肿瘤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传统化疗药物具有组织分布特异性差、循环半衰期短等缺陷,使其难以在肿瘤部位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加之多数肝癌对细胞毒性药物不敏感,从而导致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另外,难以耐受的毒副作用也是限制传统化疗药物应用的重要原因。纳米载药系统在临床领域的应用为克服传统化疗药物的缺陷及提高化疗疗效提供了新的方向。尤其是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可修饰性强的聚合物纳米载体,可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及智能释放,有望显著改善传统化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并延长其循环半衰期。以聚氨基酸为基础的两亲性共聚物更是以其可控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巧妙的二级结构,成为聚合物纳米载体构建的理想选择。本研究以传统的肝癌化疗药表阿霉素(EPI)及合成的聚乙二醇-block-聚(L-谷氨酸)(m PEG-b-PGA)为基础,成功构建了载EPI纳米胶束,并通过体内外的各种实验手段证实其在肝癌治疗的优势。具体实验内容如下。第一部分:p H敏感的负载EPI的聚乙二醇-block-聚谷氨酸(m PEG-b-PGA/EPI)胶束的制备、表征及细胞内药物传输。本研究(1)首先以端氨基聚乙二醚单甲醚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L-谷氨酸苄酯-N-羧酸酐发生开环聚合反应,并对所获取的产物进行脱苄酯保护最终得到了两亲性的m PEG-b-PGA。应用核磁共振氢(1H NMR)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色谱(FT-IR)对上述材料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我们成功合成了该共聚物。然后应用透析法,利用m PEG-b-PGA共聚物与EPI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合成了载EPI的聚合物胶束m PEG-b-PGA/EPI,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结果显示该胶束呈现为大小在80-90nm左右的规则球形,符合实体肿瘤渗透与滞留增强(EPR)效应对纳米颗粒的粒径要求。经测定m PEG-b-PGA/EPI的载药率及载药效率分别为14.68 wt.%和72.50 wt.%,说明以聚氨基酸为基础的两亲性共聚物胶束能够高效的负载疏水性的传统化疗药物。后续进行的体外释放实验证实m PEG-b-PGA/EPI具有良好的缓释及p H敏感的智能释放功能。(2)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m PEG-b-PGA/EPI的Hep G2肝癌细胞的摄取情况,结果显示载药胶束能够有效的进入细胞,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在细胞内的积累量逐渐接近游离EPI。应用MTT实验检测材料及m PEG-b-PGA/EPI的对肝癌细胞Hep G2毒性,结果显示m PEG-b-PGA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即使在100μg/m L的高浓度条件下作用72 h,细胞仍保持了90%以上的活性,而m PEG-b-PGA/EPI则表现出了典型的时间及浓度依赖性的肝癌细胞活性抑制作用。第二部分:m PEG-b-PGA/EPI的毒理分析及组织分布。为了评估本研究中合成的载药纳米胶束的体内组织相容性表现及对游离EPI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改善作用,我们进行了组织相容性溶血实验、最大耐受量(MTD)实验及体内药物分布检测。m PEG-b-PGA/EPI最终将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因此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是其进一步应用的重要基础。在本研究的溶血实验中,大剂量的m PEG-b-PGA(5 mg/m L)也未引起明显的溶血反应。而且m PEG-b-PGA包装能够降低高浓度游离EPI的溶血危险性。进一步的MTD实验证实m PEG-b-PGA的包载对游离EPI的机体毒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有效的提高药物的应用剂量。应用小鼠皮下肝癌模型进行的体内药物组织分布实验结果显示,与游离EPI相比,m PEG-b-PGA/EPI具有显著增强的肿瘤内药物蓄积作用,可能提示其会产生更佳的抗肝癌疗效。第三部分:m PEG-b-PGA/EPI的体内抗肝癌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提高传统化疗药物的抗肿瘤疗效并降低其副作用是纳米药物载体设计的最终目的。本研究选取了小鼠肝癌细胞H22作为瘤源,构建了BALB/c小鼠肝癌皮下模型,作为m PEG-b-PGA/EPI对EPI抗肿瘤疗效影响的评价工具。分别应用8 mg/kg的EPI、相当药物剂量的m PEG-b-PGA/EPI及相应m PEG-b-PGA/EPI组内材料剂量的m PEG-b-PGA对肝癌小鼠模型进行静脉给药治疗,并以生理盐水注射作为阴性对照。给药每隔3天重复一次,在为期16天的治疗过程中每天定时测量肿瘤体积及小鼠体重的变化。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并分离肿瘤组织及心、肝、脾、肺和肾等重要脏器并称重,进一步应用苏木精与伊红(HE)染色、原位凋亡检测及免疫荧光检测等手段评估不同治疗手段引起的脏器损伤、肿瘤组织坏死和凋亡情况。在抗肝癌疗效方面,虽然两种药物治疗均显示出了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借助自身的缓释、p H敏感的智能释放特性及实体肿瘤的EPR效应,与游离EPI组相比,m PEG-b-PGA/EPI治疗显示出了显著增强的疗效,m PEG-b-PGA/EPI组的肿瘤抑制率、肿瘤指数均显著优于EPI组。HE染色及原位凋亡检测结果进一步明确了上述优势,肝癌坏死面积及凋亡细胞平均荧光强度统计数据显示m PEG-b-PGA/EPI能够显著增强EPI引起的肿瘤细胞坏死及凋亡程度。同时,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各治疗组肿瘤组织裂解的Caspase-3及Ki-67的表达情况,上述两种蛋白在m PEG-b-PGA/EPI组及EPI组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60±0.49%、0.67±0.19%和1.75±0.41%、0.4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m PEG-b-PGA/EPI对EPI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增殖的增强作用。安全性方面,m PEG-b-PGA材料的反复应用未引起模型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及脏器病理学检测相对于对照组的明显改变,再次证明了m PEG-b-PGA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行性。虽然两种剂型的药物均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模型小鼠体重的降低及脏器的损伤,但m PEG-b-PGA/EPI的伤害程度更低。更有意义的是,m PEG-b-PGA/EPI显著改善了EPI组模型小鼠肝脏及脾脏指数降低的情况。综上所述,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m PEG-b-PGA聚合物基础上,本研究合成的载EPI胶束m PEG-b-PGA/EPI能够显著增强EPI的肝癌治疗效果并降低其副作用,具有优异的医学应用前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旭艳,吴丹,贾译清,缪青;肝癌微波治疗前后血流显像检测[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2年02期
2 白威,薛改琴,杨牡丹;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处理[J];临床医药实践;2002年08期
3 田蓉,仝青英,任秀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随访54例射频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2002年10期
4 孙华林;肝癌的综合治疗[J];中国医刊;2002年05期
5 王兆宇 ,梁金荣;超声引导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39例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02年03期
6 吴孟超,陈汉,陈夷,钱国军;消融疗法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年S1期
7 尚璇,李安超,王兆华;局部高温治疗肝癌48例临床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3年14期
8 王文荣,崔生达,曾黎明;中药消癌平配合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1期
9 姜鹏,王义善,史征,单淑丽,孙金风,李耀文;单发肝癌适形放疗近期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3年04期
10 尹子坤,李江,段文晶;肝癌诊治的进展和趋势[J];云南医药;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孟超;;中医药在肝癌防治中的作用、地位和存在问题[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Ronnie Poon;;肝癌的靶向治疗[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3 陈代荣;陈济生;;中药治疗肝癌宜注重益气养精(附2例肝癌病例简介)[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邵世祥;;益肝饮治疗中晚期肝癌13例疗效观察[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牟培源;董宝玮;梁萍;于晓玲;于德江;苏莉;张晶;;高聚生肝内注射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杨秉辉;;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A];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李福山;陈龙华;;肝癌的微创伤性和非创伤性治疗[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福山;陈龙华;;肝癌的微创伤性和非创伤性治疗[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郑树森;;肝癌治疗的现状和趋势[A];2005年浙江省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叶胜龙;;肝癌的非手术治疗[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徽省祁门县人民医院 汪七痴;以毒攻毒治肝癌[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2 ;肝癌治疗 中医如何发挥优势[N];健康报;2012年
3 通讯员 伍西明 罗闻;多科学诊治肝癌新模式“稳准狠”[N];大众卫生报;2013年
4 安阳市肿瘤医院 魏林生;肝癌的诊疗指南[N];安阳日报;2005年
5 寸心;谢教授话肝癌[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黄显斌;唐明山;以“杀伤细胞”直攻肝癌病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中日友好医院感染疾病科 马安林;医生直击肝癌防治误区[N];保健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肝癌患者要学会“与瘤共生存”[N];哈尔滨日报;2007年
9 孙文兵;治疗肝癌应“刀下留情”[N];健康报;2006年
10 孙文兵;治肝癌不能只顾自己专业[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卜阳;中药小复方“松友饮”通过调控肝星状细胞抑制有纤维化背景肝癌的恶性潜能[D];复旦大学;2014年
2 夏博伟;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及核苷类药物辅助治疗的循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赵泉;~(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4 司少艳;肝癌靶向调控SEA-CD80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抗癌免疫效应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5 罗福文;壳寡糖经肠道吸收效率以及与肝癌细胞结合特点和抗肿瘤机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6 李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肝癌的剂量学研究及联合氩氦刀治疗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马瑞花;逆转糖酵解—基于糖代谢的肝癌治疗新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张华;南蛇藤提取物抑制肝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9 王华茂;抗EGFRvⅢ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李鹏;P27~(kip1)157号苏氨酸磷酸化与肝癌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长虎;治疗肝癌肾阳虚证的中医药方案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3年
2 刘松涛;肝癌并门脉高压症患者的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严玲玲;抗人VEGF发卡状核酶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李锋;现代放疗技术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5 杜晓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癌放疗疗效评价的初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6 潘奇;功能磁共振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定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7 邓正亭;三氧化二砷诱导肝癌细胞自噬与凋亡的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黄佳彬;淫羊藿素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机制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杨宝龙;血清VEGF表达与肝癌TACE疗效关系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10 蔡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癌疗效观察[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20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62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