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IL10在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价值及调控机制初步探索
本文选题: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IL-10 ; 参考:《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背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类少见的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90%以上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而又以激活B细胞亚型为主,占90%以上,其病程凶险,预后差,早期、高效的诊断及病情监测是改善PCNSL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陆续有研究表明PCNSL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明显升高,可以高效特异的鉴别诊断PCNSL,优于MRI等影像学检测手段,且可以作为预后评判指标,但目前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结论报道不一,缺乏临床实用价值,且对脑脊液IL10升高的相关机制研究极少。本研究旨在进一步统计国内PCNSL患者脑脊液IL10的临床数据,分析其在疾病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监测等领域可能的应用价值,并初步探索脑脊液IL-10升高的可能机制。目的:探讨脑脊液IL-10对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的诊断价值;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价脑脊液IL-10用于治疗后病情监测的可能性;初步探索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升高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1日共169例患者脑脊液标本,其中PCNS-DLBCL患者31例(CD20阳性,HIV、EBV检测指标阴性),非中枢受累的系统性DLBCL患者57例,其他原发中枢肿瘤45例(包括胶质瘤、脑膜瘤及神经纤维瘤),其他中枢良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中枢感染)36例。另收集31例PCNS-DLBCL患者脑组织病理石蜡标本。1.收集4组患者脑脊液标本,常规行脑脊液压力、细胞学及蛋白水平检测,采用ECLIA法检测脑脊液IL-10、IL-6细胞因子水平,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脑脊液IL-10、IL-6、IL-10/IL-6、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脑脊液单个核细胞数量6项指标对PCNS-DLBCL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2.连续随访24例PCNS-DLBCL患者,监测其治疗前后脑脊液IL-10水平,分析其初始水平及治疗后变化对患者预后可能的影响,比较脑脊液IL-10与传统指标在病情监测中的优劣。3.对31例PCNS-DLBCL患者中枢病理组织标本进行IL-10/CD20、IL-10/CD68及IL-10/CD3荧光双染,初步判断IL-10可能的来源细胞,同时进行MYD88、IKK、A20免疫组化染色,运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对染色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探讨IL-10合成分泌中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1.PCNS-DLBCL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及IL-10/IL6比值明显升高(p0.001),以9.85pg/ml作为界值,IL-10诊断PCNS-DLBC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87.1%和96.4%,IL-10/IL-6比值以2.72为界值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2%和97.8%,IL-10与IL-10/IL-6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9%和97.1%。2.连续监测治疗后24例PCNS-DLBCL患者的脑脊液IL-10水平,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1-24个月),初始治疗前脑脊液IL-10水平与患者PFS、OS无关(p=0.380,p=0.530),治疗后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09),2程及4程治疗后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均与患者PFS无关(p0.05),且与同期影像学MRI检查结果不完全一致。3.中枢病理组织荧光双染提示CD20阳性肿瘤细胞与CD68阳性细胞均参与IL-10的合成分泌,CD3阳性细胞胞浆不合成IL-1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MYD88阳性率74.29%,半定量结果与脑脊液IL-10水平呈正相关,NFκB信号通路IKK复合物与调节蛋白A20的阳性率分别为68.57%和40%,均与脑脊液IL-10水平无明确相关性。结论:1.脑脊液IL-10单独或联合IL-10/IL-6诊断PCNS-DLBCL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PCNS-DLBCL患者治疗前脑脊液IL-10水平与预后无关,治疗后脑脊液IL-10水平明显降低,但亦与预后无显著相关,其对病情监测较MRI无明显优势。3.PCNS-DLBCL患者脑脊液IL-10升高可能由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CD68阳性巨噬细胞共同参与。MYD88参与了 IL-10的调控机制,而NFκB信号通路可能不是影响IL-10合成分泌的主要机制。
[Abstract]:BACKGROUND :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 PCNA SL ) is a rare type of non - Hodgkin ' s lymphoma , only involving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The levels of IL - 10 and IL - 10 / IL - 6 in cerebrospinal fluid ( IL - 10 ) and IL - 10 / IL - 10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 P = 0 . 009 , p = 0 . 530 )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勇,刘涛,李世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存活6年继发淋巴瘤1例[J];新医学;2000年03期
2 雷鸣,张英豪,蔺涛;原发性脾型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J];肝胆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3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4 陆志成,周道银;小儿胸水查见恶性淋巴瘤细胞二例[J];江西医学检验;2004年02期
5 林竞韧;肖扬;;以三系减少表现为主的淋巴瘤1例[J];广东医学;2006年08期
6 李亚琴;张俊;司晓枫;庞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淋巴瘤的相关性研究[J];甘肃医药;2008年04期
7 郭智;谭晓华;陈丰;石宇杰;张明;张育葵;胡碧川;纪妍;瞿嵘;;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10期
8 Kawamoto K;Nakamura S;Iwashita A;刘勇;;原发性胃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年01期
9 孙静;姚烨;陈琳军;邓晓辉;郝思国;;淋巴瘤细胞胞外体生物学特性及其抗淋巴瘤效应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14期
10 夏乐敏;陈秋生;张莉;;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J];现代肿瘤医学;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萍;;疑难危重淋巴瘤诊治的思考[A];2009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沈志祥;周励;;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治疗进展[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朱平;;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学方法评价[A];第七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周晓曦;;跨膜型TNF-α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抗体的靶向治疗[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5 王华庆;钱正子;张会来;;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治新策略[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陈兵;欧阳建;邵晓雁;周敏;;肝脾T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浸润1例[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颜次慧;杨铭;李双静;熊冬生;;抗CD20 ScFv-TRAIL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其对BJAB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8 唐建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黑热病形态学特点观察[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周郁鸿;;惰性淋巴瘤的治疗进展[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巧花;侯淑玲;;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A];第一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国家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继续教育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安阳地区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李新刚;从罗京去世谈淋巴瘤的防治[N];安阳日报;2009年
2 王彦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生;以科学态度面对淋巴瘤[N];文汇报;2013年
3 杨霞 宁习源;我国利用分子靶向技术治疗难治性淋巴瘤获突破[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钱岩;35年来首个治疗两种类型淋巴瘤的药物问世[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顾蓓红;淋巴瘤遇到劲敌[N];光明日报;2000年
6 ;淋巴瘤该不该放、化疗?[N];健康时报;2006年
7 时仲省;高思敏;运用PCR技术“搜索”恶性淋巴瘤细胞[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杨淑娟;美研究出对肿瘤细胞具高亲和性肽[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刘向;德国先灵公司研制出治疗B细胞淋巴瘤新药[N];经济参考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飞;抗CD20纳米抗体梳的构建及其抗淋巴瘤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宋国齐;microRNA-22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张杨;EB病毒诱发淋巴瘤基因表达谱及miRNA表达谱的分析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4 周香香;Klotho调控IGF-1R信号通路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5 裴强;脑脊液IL10在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价值及调控机制初步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6 戴五敏;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及Burkitt淋巴瘤的治疗及预后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7 王孜;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转录因子GATA3的预后分析和体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王昊天;雷利度胺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对淋巴瘤生长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唐友红;高效靶向调控突变型Bik基因促淋巴瘤细胞凋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冯晓莉;中国人群外周T和NK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殷少宁;MicroRNA-21与NK/T细胞淋巴瘤生长调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太昊;HBV感染与淋巴瘤p53、Bcl-2表达、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乔立娇;17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5 宋秋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iR-29b的表达及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苏红;MicroRNA-320d通过调控靶基因CDK6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娟;胞膜表面CD20蛋白表达下降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8 张以若;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CD10,,Bcl-6和VEGF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徐玉莲;IRF8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长调控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唐文静;~(18)F-FDG PET/CT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分期及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76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77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