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乳酸脱氢酶-A亚基和异柠檬酸脱氢酶1与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意义
本文选题:胶质瘤 + 胶质母细胞瘤 ; 参考:《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肿瘤,其生长速度快,术后易复发,预后差,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胶质瘤的组织学分型和分级则是独立的肿瘤预后影响因素,对术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估均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有关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LDH是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酶。众所周知,脑胶质瘤细胞主要采取糖酵解代谢方式,在此过程中必须有LDH参与。LDHA为LDH的一种同工酶,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均可检测到LDHA蛋白高表达。但是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胶质瘤的诊断价值较少研究。P53基因在肿瘤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突变型P53可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在脑胶质瘤中,P53突变发生在肿瘤形成早期,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方向密切相关。IDH1是三羧酸循环过程中的关键酶,在胶质瘤的诊断及预测患者预后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胶质瘤中LDHA、IDH1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状态,探讨它们与胶质瘤组织学分型和分级的关系。并且进一步分析两者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和分组:组织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明确诊断胶质瘤石蜡包埋标本68例,所有病例均由2位病理医师根据2016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回顾性复习阅片,均获得相同的诊断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干预。2.实验方法:(1)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LDHA、IDH1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技术测试LDHA和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单位(Positive Unit,PU),分析不同WHO分型与分级中LDHA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强度的变化规律及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定量分析技术及阳性单位测试方法对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LDHA蛋白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 LDHA蛋白及突变型p53蛋白用于胶质母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阈值。(3)对IDH1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胶质瘤组织样本进行PCR检测。(4)分别对68例胶质瘤患者进行电话随访。(5)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用方差齐性分析检验相应样本总体方差,方差齐者,多组间PU值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或S-N-K法;方差不齐者,多组间PU值的比较采用近似F检验Welch法,组间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s法。两组间PU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间PU值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应用诊断试验四格表求得不同的截断值和诊断参数,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单因素不同水平的生存时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显著性检验采用Log-rank;多因素不同水平的生存时间比较使用Cox逐步回归模型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一、胶质瘤组织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WHO分级的胶质瘤组织IDH1突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5)。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肿瘤IDH1突变率明显高于胶质母细胞瘤。二、胶质瘤组织中IDH1的基因检测结果PCR方法检测胶质瘤组织中IDH1的突变情况,共有41例病例存在IDH1突变。31例胶质母细胞瘤病人中有20例为原发性GBM,11例为继发性GBM。三、胶质瘤组织中LDHA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68例胶质瘤中,LDHA蛋白高表达率为51.5%(35/68),突变型p53高表达率为44.1%(30/68)。LDHA与突变型p53共表达者占29.4%(20/68)。单独LDHA高表达在高级别胶质瘤中较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胶质瘤组织中LDHA蛋白表达的与患者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突变型p53蛋白高表达则多位于胶质母细胞瘤病例中。LDHA/p53共表达者在胶质母细胞瘤中比例显著增高(P=0.005),WHO Ⅳ级肿瘤中 LDHA/p53 共表达增多(P=0.002)。胶质母细胞瘤组织LDHA蛋白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PU值均明显高于非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LDHA蛋白表达的PU值与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29,P=0.005)。原发性GBM与继发性GBM组织LDHA蛋白表达的PU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胶质瘤组织中LDHA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诊断意义分析当LDHA蛋白表达的PU值等于25.89时,特异度最高,为100%;当PU值等于2.27时,敏感度最高。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PU值等于33.81时,特异度最高,为100%;当PU值等于2.84时,敏感度最高,为100%。五、LDHA蛋白、突变型p53蛋白、IDH1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相比LDHA蛋白高表达者,LDHA蛋白低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延长,总体生存曲线反映了随着LDHA蛋白表达的增强生存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IDH1突变的患者预后优于IDH1野生型的患者。结论1.胶质瘤中IDH1突变与与胶质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WHO分级以及患者的年龄有关。IDH1突变主要见于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及少突胶质细胞肿瘤。2.胶质瘤组织中存在IDH1基因突变。IDH1突变型主要见于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胶质母细胞瘤中,原发性GBM占的比率较高。3.LDHA/p53共表达有助于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和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对组织学分型,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对胶质瘤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拟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原发性GBM与继发性GBM之间,LDHA蛋白表达的PU值有显著性差异。LDHA蛋白的表达对原发性GBM与继发性GBM的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4.当LDHA蛋白表达的PU值≥25.89时,特异度为100%,可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当PU值2.27时,可诊断为非胶质母细胞瘤;当2.27PU值25.89,诊断结果不能排除为胶质母细胞瘤病变。当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PU值≥33.81时,特异度为100%,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当PU值2.84时,则诊断为非胶质母细胞瘤;当2.82PU值33.81时,诊断结果不能排除为胶质母细胞瘤病变。5.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较非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差;胶质瘤患者的年龄越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越短。本研究未发现IDH1、LDHA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有关,这与以往报道的IDH1的分型与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有关有分歧。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the expression of LDHA , IDH1 and p53 protein in glioma has been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IDH1 in human glioma tissu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y using Cox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 P = 0.005 ) . The expression of LDHA protein in human gliom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IDH1 wild type .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9.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涛;李华栋;卞齐龙;刘耀华;;胶质瘤代谢异常对表观遗传的影响[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09期
2 罗秀萍;陈茂君;杨前美;方丹;彭洪春;;不同病理类型及分级胶质瘤细胞IDH1基因突变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6年07期
3 崔晓敏;林宁;刘彦伟;李瑞;尤永平;颜伟;;基于IDH1/2和p53突变的初诊恶性脑胶质瘤预后分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01期
4 邓宇周佳;蒋炀;;IDH1突变在神经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5年02期
5 卞春安;李忠佑;许有涛;王洁;许林;沈洪兵;;突变型P53蛋白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肺癌杂志;2015年01期
6 王国良;赛克;高寒;王卓才;杨群英;陈忠平;;不同病理类型和级别胶质瘤细胞IDH1基因突变情况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08期
7 杨燕武;谢飞;汤俊佳;刘双;王翔;刘艳辉;毛庆;;IDH1基因突变对胶质瘤诊断及预后意义[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6期
8 雷斌;徐小艳;申洪;;苏木素复染对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定量分析的影响[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2年03期
9 丁昊;邓琳;陈岷辉;蓝美锐;游潮;;乳酸脱氢酶-A亚基在人胶质瘤中的表达与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年03期
10 万里燕;白晓燕;李笑;申洪;;四种人肺癌细胞株的滴片与石蜡切片HE染色色度学定量分析[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栾世海;MiRNA-126和miRNA-34a在胶质瘤细胞中功能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郅程;肺癌组织中PTEN和PIK3C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91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991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