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前哨淋巴结技术在胃癌应用中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7 16:27
【摘要】:第一部分胃癌前哨淋巴结术中定位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目的:术中通过对胃癌患者使用1%亚甲蓝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分析术中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技术在胃癌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临床价值。方法:术中对62例胃腺癌患者使用1%亚甲蓝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后对所有淋巴结及胃癌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判断肿瘤转移及浸润深度,分析判断胃癌中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结果:1、62例胃癌患者中成功检出SLN的有56例,检出率为90.3%(56/62)。一共检出SLN 108枚,平均每例1.93±0.46(0~5)枚。52例(52/56,92.9%)SLN位于肿瘤N1,4例SLN(4/56,7.1%)发生“跳跃性转移”,4例患者中其中1例为T1期,1例为T2期,2例为T3胃癌。2例SLN同时出现在N1和N2,2例SLN单独出现在N2。2、62例患者共检出淋巴结766枚,平均每例11.48±0.65枚(3~24枚)。HE检测发现共有162枚/47例淋巴结转移,其中SLN转移55枚,SLN转移度为50.9%(55/108),107枚N-SLN存在转移,N-SLN转移度为16.2%(107/658),SLN转移度与N-SLN转移度采用χ2检验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8493,P=0.000,P0.005)。56例检出SLN的患者中有36例SLN存在转移,其中28例SLN为胃周淋巴结唯一转移部位,但是有8例N-SLN同时存在转移。其余20例SLN无转移,但其中5例N-SLN存在转移。这5例患者中其中1例为T2期胃癌患者,4例为T3期患者。6例未检出SLN的胃癌患者中T2期2例、T3期4例,但这6例患者N-SLN常规HE检测均存在转移现象。3、HE检测发现SLN转移55枚/36例,SLN转移度为50.9%(55/108),SLN转移率为64.3%(36/56),由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特异性为100%(15/15),假阴性率为12.2%(5/41),准确率为91.1%(51/56),敏感性为87.8%(36/41)。采用χ2检验对T1、T2、T3期胃癌的准确率、敏感性、假阴性率比较,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随着肿瘤临床病理分期的加深,SLNB的敏感性、准确率下降,假阴性率升高。结论:1、胃癌术中采用亚甲蓝定位活检SLN切实可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2、胃癌患者术中通过SLN定位可以发现跳跃性转移;3、SLN能够准确预测T1、T2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SLNB适合用于T1、T2胃癌,但要尽量避免假阴性的发生。第二部分胃癌前哨淋巴结分布区域与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胃癌前哨淋巴结分布区域与分布规律的探讨,分析前哨淋巴结技术能否对胃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技术提供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支持。方法:对62例胃癌患者术中采用亚甲蓝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并活检,绘制淋巴结分布图,分析胃癌前哨淋巴结分布区域与分布规律。结果:56例患者中52例(52/56,92.9%)SLN位于肿瘤N1,4例SLN(4/56,7.1%)发生“跳跃性转移”,这4例患者中1例为T1期患者,1例为T2期患者,2例为T3胃癌患者。1例U区肿瘤SLN位于NO.1和NO.8组淋巴结,1例M区肿瘤SLN位于NO.1和NO.7组淋巴结,1例M区肿瘤SLN单独位于NO.7组淋巴结,1例L区肿瘤SLN位于NO.8组淋巴结。2例SLN同时出现在N1和N2,2例SLN单独出现在N2。“跳跃性转移”多位于NO.7和NO.8组淋巴结。L区肿瘤SLN绝大部分位于第NO.3、NO.6组淋巴结,M区肿瘤SLN多位于NO.3、NO.4组淋巴结,而U区肿瘤SLN通常位于NO.1、NO.3组淋巴结。结论:随着病灶位置的不同SLN所在部位各有差异,通过胃周分布图可以很直观的发现胃周的前哨淋巴结绝大多数分布在靠近病灶处,很少分布在远离胃癌处及发生跳跃转移。“跳跃性转移”多位于第7和第8组淋巴结。第三部分胃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及其与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前哨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分析评价胃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方法以及微转移与患者预后存在的关系。方法:1、对患者前哨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鼠抗人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表达。2、对患者前哨淋巴结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AE1/AE3表达。3、对患者进行随访,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有70枚/46例SLN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有73枚/48例SLN阳性,并且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的SLN流式细胞术检测同时为阳性,因此共有18枚/12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HE检测与免疫组化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对SLN的转移度和转移率采用χ2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经免疫组化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有18枚/12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导致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相应发生改变,3例Ⅰ期患者临床分期上升为Ⅱ期,2例由Ⅱ期上升为Ⅲ期,还有1例患者由Ⅲ期上升为Ⅳ期。通过微转移的检测可以使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更完整、准确,能更好地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3、SLN微转移情况与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有关。没有SLN微转移存在的患者累积复发(转移)风险明显低于有SLN微转移的患者(P0.05),存在SLN微转移的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无SLN微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1、免疫组化法、流式细胞术检测AE1/AE3表达,是发现胃癌SLN微转移的灵敏检测方法。2、通过SLN微转移检测可以整体提高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提高患者的病理分期的准确性。3、SLN微转移情况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组织类型均无关,而与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有关,是一项较独立的预后检测指标。4、SLN微转移与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微转移呈阳性的患者具有比较高的复发(转移)机率,与此同时死亡率相应也增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津;蔡建辉;阎庆辉;王凤安;宋伟庆;周保军;池口正英;;早期胃癌组织中上皮钙粘蛋白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病理的关系[J];癌症;2007年05期

2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lymph node ratio in stage Ⅲ colorectal cancer[J];癌症;2012年05期

3 程春生,董卫国,于皆平,罗和生;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11期

4 程黎阳;张玉新;;前哨淋巴结导航外科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0年10期

5 Zhen Huang;Yuan Li;Hong Zhao;Jian-Jun Zhao;Jian-Qiang Cai;;Prognositic factors and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stomach: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1 cases in one center[J];Cancer Biology & Medicine;2013年03期

6 吴凯;刘伟;冯旭刚;;86例胃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及其预后[J];癌症进展;2014年05期

7 张波;陈佳平;胡建昆;;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06年03期

8 陈秀峰;张波;杨弘鑫;陈海宁;沈朝勇;胡建昆;陈佳平;陈志新;;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1期

9 刘宏斌;张令清;孟文哲;吴伟强;韩晓鹏;李文惠;;胃癌前哨淋巴结研究的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07年07期

10 陈斌;王梦龙;王小农;;胃癌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2277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277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d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