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γδT细胞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8 19:32
【摘要】:目的:研究γδT细胞对MM(multiple myeloma,骨髓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和对im DCs(immature dendritic cells,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转分化为OCs(osteoclast cells,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1)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经淋巴细胞分离获得PBMNCs(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在1μM Zol(zoledronate,唑来膦酸)和200 IU/ml rh IL-2(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重组人白介素-2)的条件下扩增获得γδT细胞,免疫磁珠法分选培养至第7天的γδT细胞;(2)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MM 8226细胞株,与磁珠分选获得的γδT细胞共培养4小时,通过LDH(lactate dehydrogenase,乳酸脱氢酶)法检测γδT细胞对MM 8226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并比较分别用10μg/ml抗人γδTCR m Ab(monoclonal antibody,单克隆抗体)、抗人NKG2D m Ab、抗人γδTCR m Ab+抗人NKG2D m Ab及抗鼠Ig G m Ab封闭后的γδT细胞对MM 8226细胞株的杀伤作用;(3)免疫磁珠法分选获得CD14+单个核细胞,在rh IL-4(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4,重组人白介素-4)和GM-CSF(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im DCs,后者在M-CSF(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s RANKL(soluble nuclear factor kappa B predominate ligand receptor activation factors,可溶性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共同作用下转分化为具有骨吸收作用的OCs;(4)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的γδT细胞与CD14+单个核细胞经im DCs途径转分化为OCs的各个阶段,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的方式以不同比例共培养至第14天,通过TRAP(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γδT细胞对OCs生成数量的影响;(5)将抗体封闭后的γδT细胞与im DCs以10:1的比例直接共培养至第14天,通过TRAP染色观察生成OCs的情况;(6)收集不同培养组上清液,通过ELISA方法检测不同阶段、不同比例上清液中IFN-γ(interferon-γ,干扰素-γ)和CTX-I(Type I collagen end Carboxy-terminal peptide,I型胶原C-末端肽)浓度变化。结果:(1)证实体外条件下可通过Zol和IL-2扩增获得γδT细胞;(2)γδT细胞与MM 8226细胞株按效靶比为10:1、1:1、1:10混合培养4小时,γδT细胞对其杀伤率分别为41.69%、26.88%、9.97%,显示γδT细胞对MM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分别用抗人γδTCR m Ab、抗人NKG2D m Ab、抗人γδTCR m Ab+抗人NKG2D m Ab及抗鼠Ig G m Ab封闭γδT细胞后,将γδT细胞与MM 8226细胞株按10:1的效靶比混合培养时,各组杀伤率分别为21.56%、26.86%、14.93%、42.03%,显示TCR-γδ途径被阻断后,γδT细胞对MM 8226细胞株的杀伤力减低,且比NKG2D途径阻断后的杀伤率减低更明显;(3)γδT细胞与CD14+PBMNCs直接共培养组中基本见不到TRAP染色阳性细胞;间接共培养组中,当两者比例为1:5时,TRAP染色阳性多核巨细胞数为8.33±2.08(x±S)个/10个视野,远低于CD14+PBMNCs单独培养组(37.67±2.05个/10个视野)(p0.05);γδT细胞与im DCs直接共培养组中,两者比例分别为1:10、1:1、10:1时,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巨细胞数目分别为14.33±2.08个/10个视野、9.67±2.52个/10个视野、3.33±1.53个/10个视野,各组之间以及与im DCs单独培养组(37.67±2.05个/10个视野)之间比较,OCs均生成减少(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γδT细胞与im DCs间接共培养组中,两者比例分别为1:10、1:1、10:1时,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巨细胞数目分别为24.67±2.08个/10个视野、15.53±1.33个/10个视野、7.67±0.58个/10个视野,各组与im DCs单独培养组之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γδT细胞与OCs直接或间接共培养组中,均可见到已经生成的OCs被溶解、皱缩,并显示相同比例的两种细胞共培养,直接混合培养相对间接共培养,γδT细胞对各个阶段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并且,γδT细胞对im DCs转分化为OCs过程中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随着γδT细胞比例的增高,其抑制作用相对更明显;(4)抗人γδTCR m Ab、抗人NKG2D m Ab、抗人γδTCR m Ab+抗人NKG2D m Ab及抗鼠Ig G m Ab封闭后的γδT细胞与im DCs以10:1直接共培养时,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巨细胞数目(2.33±0.47个/10个视野)并未比相同比例的无抗体封闭培养组(3.33±1.53个/10个视野)数目增加,显示抗体封闭并未对γδT细胞抑制OCs生成的过程产生影响(p0.05);(5)γδT细胞与im DCs共培养比例分别为1:1、5:1、10:1时,培养24小时后直接共培养组上清中IFN-γ的浓度分别为617.09 pg/ml、900.1 pg/ml、1277.34 pg/ml,间接共培养组浓度分别为509.68pg/ml、786.49 pg/ml、1045.5 pg/ml。显示随着γδT细胞比例的增高,其分泌IFN-γ的能力亦随之增高,且im DCs与γδT细胞直接共培养相对间接共培养来说,im DCs刺激γδ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更明显;当两种细胞比例为1:1时,γδT细胞与CD14+单个核细胞共培养时,CTX-I基本不分泌;与im DCs以1:1比例共培养时,直接接触共培养上清液中CTX-I的水平(397.01 pg/ml)低于间接接触共培养组(459.47 pg/ml);γδT细胞与OCs作用24小时后,直接共培养组上清液中检测不到CTX-I,间接组的水平(83.245 pg/ml)低于OCs单独培养组(889.54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体外培养条件下,γδT细胞具有杀伤MM细胞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表面TCR和NKG2D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有关;(2)γδT细胞可在OCs分化发育的各个阶段抑制OCs的生成并溶解成熟OCs,其抑制作用的机制并不与细胞表面TCR和NKG2D受体介导的途径有关;(3)IFN-γ可能在γδT细胞抑制OCs生成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γδT细胞有希望成为MM细胞免疫治疗的一种选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浪;李大鹏;黄永辉;;正常及退变髓核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方向分化效果比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2 赵艳梅;钟国强;柯红红;李金轶;;体外不同诱导条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年06期

3 梁亮;孙沫逸;李建虎;杨永勤;申志远;苏忠平;;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唾液腺腺泡样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03期

4 张春敏;朱静;燕莎;崔建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C6脑胶质瘤细胞微环境中瘤性转化的生物学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5 刘玲玲;赵龙;李晓丽;张赢予;王好;周艳芳;张国辉;;MSCs旁分泌对多柔比星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3期

6 冯月兰;徐国兴;谢茂松;;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联合视黄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J];海峡科学;2010年05期

7 张瑾;张子琦;张滟;许珉;;微囊化软骨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定向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30期

8 李天然;杜湘珂;宋斌;叶玉坤;魏正茂;霍天龙;;TGFβ1转染hMSC对MHCC97-H影响的实验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年07期

9 张蕾;陈槐卿;Nguyen.Tran;;与韧带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原蛋白和韧粘素-C表达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年04期

10 刘亮,张晓启,刘旭盛,明佳,徐辉,程天民;巨噬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周期和VEGF受体、HOXB2 mRNA表达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鸿眉;程茜;;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生长和白介素-8分泌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丛明宇;赵亮;于维先;孙宏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效应的影响[A];第十次全国牙周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杜怡斌;内皮祖细胞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神经生发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文灿;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颈上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形成及特征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3 钱德慧;血管内皮Jagged1在调节老龄相关平滑肌增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4 李红华;人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分化机制初探[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张蕾;机械牵张和间接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韧带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虎;骨桥蛋白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陶林芬;γδT细胞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高超;RhoGDI2基因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对T24膀胱癌细胞侵袭、迁移及增殖能力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张素丽;牛子宫内膜共培养体系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5 杨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调控肝星状细胞死亡受体5的表达[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徐清云;长春新碱逆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白血病门冬酰胺酶耐药的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7 李书坛;研究BMP-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秀娇;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的实验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0年

9 刘晶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源性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10 宁琳;BMSCs调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促进大鼠HSCs凋亡机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17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417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5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