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黏膜桥法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多中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07:34
【摘要】:第一部分黏膜桥法治疗胃小弯侧巨大黏膜病变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目的和背景:作为一种新兴内镜诊疗技术,黏膜桥法已在环周食管病变的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治疗优势。但目前该技术的应用仍局限于食管,对于胃、结肠等部位的早癌应用较少,治疗效果尚未得到广泛认同。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评估黏膜桥技术在治疗胃小弯侧巨大黏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同时为其远期推广提供指导经验。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中国六家中心经内镜切除的胃小弯侧巨大黏膜病变(直径≥3 cm)共87例,其中经ESD术治疗55例,黏膜桥法治疗32例。分析各组病例的病灶大小、分型、病理、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同时以单位时间内剥离面积评价手术效率。结果:回顾性分析的87例患者中,男48例,女39例,平均年龄64.0±11.3岁。根据巴黎分型,0-Ⅱa+Ⅱc型18例,0-Ⅱb型47例,0-Ⅱc型4例,0-Ⅱa型18例。病理结果示黏膜内癌2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1例。组间比较,黏膜桥组剥除速率明显快于ESD组(18.0±7.1 mm2/min vs.7.8±4.8 mm2/min,p0.01)。在治愈性切除及整块切除方面黏膜桥组均高于ESD组(100%vs.85.5%,p=0.024,100%vs.87.3%,p=0.035)。ESD组均有术中出血发生,而黏膜桥组术中出血率仅59.4%,且无肌层损伤及穿孔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83例患者参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4±6.8月。黏膜桥组无复发病例,ESD组复发1例,两组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443)。结论:1.黏膜桥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剥离胃小弯侧大面积病变的方法。该技术的使用解决了传统ESD术在治疗此类病灶时的关键难点,加快手术剥离速率,降低了术中操作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黏膜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熟练掌握各步骤的操作要点是提升手术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第二部分黏膜桥法治疗结直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目的:通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评估黏膜桥技术在治疗结直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中的应用价值,为其远期推广提供指导经验。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中国五家中心经内镜切除的结直肠巨大LSTs(直径≥3 cm)病例共108例,其中经ESD治疗66例,黏膜桥法治疗42例。分析各组病例的病灶大小、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同时以单位时间内剥离面积评价手术效率。结果:108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1.9±11.7岁。实现整块切除共95例(ESD组53例,黏膜桥组42例),治愈性切除87例(ESD组45例,黏膜桥组42例)。术后100例患者参加随访(3例失访,5例追加外科手术),平均随访时间13.7±9.1月,复发率3.0%(3/100)。组间比较,黏膜桥组剥除速率明显快于ESD组(15.1±5.1 mm2/min vs 7.0±6.8 mm2/min,P0.01)。在治愈性切除及整块切除等方面黏膜桥组均高于ESD组(100%vs 68.2%,p0.01,100%vs.80.3%,p0.01)。两组病例均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ESD组术中出血率及肌层损伤率高于黏膜桥组(97.0%vs47.6%,p0.01,45.5%vs 4.8%,p0.01)。黏膜桥组无复发病例,ESD组复发3例,两组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14)。结论:1.黏膜桥技术可有效治疗结直肠巨大LSTs。该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对于结直肠巨大病灶的操作难点,具有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黏膜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熟练掌握各步骤的操作要点是提升手术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5
【图文】:

病灶,步骤,隧道


图 2 步骤 1 观察和标记病灶边缘并行黏膜下注射1.3.2 切割阶段(图 3)弧形切开:先后于病灶的肛侧和口侧弧形切开黏膜层。口侧作为隧道的起始切口,肛侧作为隧道终点标志。在随后的操作中,两处切口可减少隧道中气体聚集,避免隧道内压骤然升高导致的气源性穿孔[2]。建立黏膜下隧道:由肛侧向口侧逐渐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隧道。使用 IT 刀、Dual刀、钩刀、海博刀以应对不同病灶的切割需求可辅助提升手术效率。其中,具有电凝、注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海博刀对手术的辅助效果最为明显。整个分离过程中,提拉黏膜下纤维至隧道中心后进行电凝可有效减少固有肌层的损伤,同时反复充分的黏膜下注射以提供优质的操作空间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步骤一所做的电凝点可作为隧道宽度的标记,切割时应反复于隧道外进行观察比对以确保隧道边界和方向正确,避免过度剥离。

隧道,黏膜,弧形,侧壁


弧形切开:先后于病灶的肛侧和口侧弧形切开黏膜层。口侧作为隧道的起肛侧作为隧道终点标志。在随后的操作中,两处切口可减少隧道中气体聚集道内压骤然升高导致的气源性穿孔[2]。建立黏膜下隧道:由肛侧向口侧逐渐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隧道。使用 IT 刀、钩刀、海博刀以应对不同病灶的切割需求可辅助提升手术效率。其中,具注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海博刀对手术的辅助效果最为明显。整个分离过程黏膜下纤维至隧道中心后进行电凝可有效减少固有肌层的损伤,同时反复充下注射以提供优质的操作空间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步骤一所做的电凝点可作度的标记,切割时应反复于隧道外进行观察比对以确保隧道边界和方向正确度剥离。切除侧壁:隧道建立完毕后继续切断隧道两侧壁黏膜,实现病灶完整剥两侧黏膜需同时进行,避免断裂侧黏膜的弹性回缩影响另一侧的操作。最后点至高点的顺序完全断离侧壁可使操作更为简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小云;蒋海忠;孙琳寅;胡春玖;单科曙;;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二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年04期

2 Hyuk Soon Choi;Hoon Jai Chun;Min Ho Seo;Eun Sun Kim;Bora Keum;Yeon Seok Seo;Yoon Tae Jeen;Hong Sik Lee;Soon Ho Um;Chang Duck Kim;Ho Sang Ryu;;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 salvage technique for ulcerative early gastric cancer[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年27期

3 Jiro Watari;Toshihiko Tomita;Fumihiko Toyoshima;Jun Sakurai;Takashi Kondo;Haruki Asano;Takahisa Yamasaki;Takuya Okugawa;Hisatomo Ikehara;Tadayuki Oshima;Hirokazu Fukui;Hiroto Miwa;;Clinical outcomes and risk factors for perforation in gastric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A prospective pilot study[J];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3年06期

4 Young Dae Kim;Jun Lee;Ju Yeon Cho;Seok Won Kim;Seong Hwan Kim;Young Kwan Cho;Jin Seok Jang;Ji Sun Han;Joo Young Cho;;Efficacy and safety of 0.4 percent sodium hyaluronate fo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gastric neoplasm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年20期

5 周平红;蔡明琰;姚礼庆;执笔;;消化道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专家共识意见[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5期

6 高晓燕;单宏波;李茵;罗广裕;张蓉;徐国良;;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切除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2年07期

7 龚伟;刘思德;智发朝;白杨;周丹;黄颖;姜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年05期

8 李小安;赵奎;李晓辉;赵微;吴维宇;;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上消化道狭窄79例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2年03期

9 刘靖正;姚礼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新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2年02期

10 申斌;李长军;赵永福;李吉章;郭斌;赵新富;韩青吉;;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防治[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2717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717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3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