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共转运Doxorubicin和MDR1-siRNA治疗耐药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15:57
【摘要】:目的:考察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MSNP)共转运体系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证实阿霉素(Doxorubicin,DOX)与MDR1-siRNA共同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并初步探索自噬在杀伤肿瘤细胞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表面修饰阳离子聚合物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使其带有正电荷,能够与带负电的MDR1-siRNA相结合,同时将抗肿瘤药物DOX吸附于介孔内部,形成载药、载基因的共转运体系。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粒子形貌、动态光散射测得粒子电势,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和药物释放曲线;通过MTT法测定DOX对口腔鳞癌细胞株KB及耐药株KBV的半抑制浓度IC50;使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效率。体外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AnnexinV-FITC/7-AAD双染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内建立裸鼠荷瘤模型,进一步验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共转运体系治疗耐药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效果。 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所合成的粒子尺寸为80-100nm,表面介孔直径约3-5nm,分散性较好,尺寸均一;紫外法测得粒子的载药量为18.5%,药物的释放速率初期较快,10h释放达30%,随时间延长速率减慢,120h累积释放达70%以上;紫外法测得IC50(KB-DOX)=182.9ng/ml、 IC50(KBV-DOX)=9233.5ng/ml,计算KBV的耐药倍数为50.483871倍;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测得pEGFP和siRNAFAM转染效率分别为6.73%、32.44%;Real-Time PCR结果提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DR1-siRNA能够显著下调MDR1mRNA水平;AnnexinV-FITC/7-AAD双染法经流式细胞仪测得单纯载药、单纯载基因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74%、10.08%,双载组细胞凋亡率为25.68%;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单纯载药组抑瘤率为58.67%,双载组抑瘤率达81.64%;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双载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水平明显上调,而P62蛋白表达下降,提示细胞自噬的发生。 结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粒共转运体系能够有效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杀伤肿瘤细胞;与单纯载药、载基因组相比,同时应用DOX与MDR1-siRNA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并且在共转运体系治疗耐药口腔癌的过程中,自噬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9.8
【图文】:

质粒,酶切鉴定,图谱,复合物


第 2 章 MSNP-PEI/基因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板的每孔中接30×104个KBV细胞,培养24h。制备w/w分别为、20:1的MSNP-PEI/pEGFP复合物,EGFP质粒为2.5μg。转染成无血清培养基,加入材料与质粒的复合物,4h后换完全培1的PEI/pEGFP作为阳性对照组。48h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效率。扩增鉴定后的质粒经 Nanodrop 2000 测得 OD260nm:OD280nm=1.8~A 纯度较高,无蛋白质和 RNA 污染,pEGFP 浓度为 447.2ng/90.1ng/μl。质粒经 EcoR I、Hind III 酶切鉴定结果如图 2.1 所

图片,透射电镜,纳米复合物,粒子形态


图 2.1 质粒 pGFP-V-RS shRNA 图谱及酶切鉴定结果2.2.2 透射电镜利用PEI和MSNP之间静电作用得到MSNP-PEI纳米复合物。图2.2A、B分别为合成的MSNP、MSNP-PEI透射电镜图片,可以观察到MSNP、MSNP-PEI粒子形态规则,呈球形,粒径分布在80-100nm之间,粒子表面有直径为3-5nm的介孔。图2.2 透射电镜(TEM)图片:(A) MSNP;(B) MSNP-PEI

纳米复合物,实验结果,质粒,电势


复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70.5±3.8nm,均较干燥后的势为-24.3±2.7mV,与PEI复合后MSNP-PEI的电势基因相结合。表2.2 粒径和电势Average particle size (nm) Ze150.4±6.9 12.9±0.7 170.5±3.8 阻滞实验SNP-PEI 与质粒的结合情况,进行 DNA 凝胶阻滞MSNP-PEI 与质粒的 w/w 达到 10:1 时不再有 DN到 10:1 时,MSNP-PEI 能够与质粒 DNA 完全结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有青;;WHAT CAN WE LEARN FROM VIRUS IN DESIGNING NONVIRAL GENE VECTORS[J];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1年03期

2 王晓宇;孙李平;朱全刚;张玮;张敏;张丽娟;戴子渊;高申;;透明质酸/聚酰胺-胺三元纳米基因复合物的构建及其体外评价[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3 何宁;孙贺春;徐欢喜;董晓曼;邵张章;;可降解非病毒基因载体PEG-b-(PG-g-PEI)的合成与表征[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4 王欣然;狄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年02期

5 孔墨奇;徐慧;何勇菊;张鹏华;;磁性介孔纳米硅微球的制备及药物释放行为研究[J];材料导报;2014年10期

6 王礼兴;张均平;王明席;许瑞安;;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科学;2014年13期

7 周黄歆;梁振华;彭桂花;焦杭州;;介孔二氧化硅制备中粒径和孔径控制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8 金勤玉;徐维平;徐婷娟;潘钊;吴亚东;盛竹君;;介孔硅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运输载体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5年03期

9 袁悦;郭卓;包志红;陈洪涛;傅彦妍;李三鸣;;有序介孔硅MCM-41对美洛昔康的包载及其形成的复合物MCM41-MX的溶出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10 金勤玉;徐维平;吴亚东;董良;高怀岭;潘钊;徐婷娟;杨东梅;;用于光热治疗的金/介孔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研究[J];安徽医药;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敏;刘微;李擎;郭春燕;何俊霞;斯日古楞;吉日木图;;基因转染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A];2012中国驼业进展[C];2012年

2 李菲菲;张馨欣;郭仕艳;甘勇;李娟;;pH敏感性的脂质-介孔硅核/壳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新型载体的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晓;阳离子聚合物PC偶联小分子药物协同基因的抗肿瘤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范辉;超分子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基因协同给药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姜启英;配体介导的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杨德勇;RNA干扰Livin基因表达对膀胱癌细胞增殖与凋亡能力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5 唐友红;高效靶向调控突变型Bik基因促淋巴瘤细胞凋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苗雷英;磁性Fe_3O_4纳米微粒介导TRAIL基因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吴学文;基于羟基磷灰石的纳米基因载体的改良及其内耳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谭艳;HGF及EGF体外诱导VEGF_(165)基因修饰B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高妍;新型高分子脂质体优化转染VEGF siRNA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王婵;多功能集成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琴娥;经动脉灌注实现胰岛特异性表达Sirt-1并阻抗链脲霉素诱导的小鼠β细胞凋亡[D];汕头大学;2010年

2 宋艳麟;激光换能片冲击力检测及组胺透皮反应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3 艾相昭;基于量子点构建的光学传感器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4 吴静;水溶性CdTe量子点在药物分析及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孙艳芳;基于线性和星形聚甲基丙烯酸甘油酯的层层自组装及其对阿霉素的控制释放[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6 赵丽君;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PKC-α表达对卵巢癌耐药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7 纪晓坤;SiRNA沉默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Beclin 1依赖途径的细胞自噬的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朱彦军;Yolk-shell纳米结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9 赵春艳;氨基酸类和丙二醇胺类阳离子脂质体的合成及其基因转染效率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石丽君;卵巢癌顺铂耐药裸鼠模型的构建及差异因子筛选[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97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797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9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