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放疗对角质形成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22 13:59
【摘要】:研究背景:瘢痕疙瘩是一种病理性瘢痕,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具有发红、瘙痒、刺痛和烧灼感等显著的临床表现,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最新研究发现瘢痕疙瘩的发生可能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瘢痕疙瘩中的成纤维细胞可能是角质形成细胞经EMT转化而来。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众多,但无论是手术还是单一无创治疗的复发率均较高。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的方法是治疗瘢痕疙瘩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尚无研究从EMT角度出发探索术后放疗抑制瘢痕疙瘩复发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索放疗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研究方法: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给予10ng/ml TGF-β1处理,以未经处理的角质形成细胞作为阴性对照,以从手术标本原代培养得到的成纤维细胞作为阳性对照,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测定处理后1天、3天与7天上皮化与间质化标志物的表达,确认是否成功构建EMT模型。对一组HaCaT细胞进行9Gy放疗,对另一组HaCaT细胞同时给予9Gy放疗与10ng/ml TGF-β1处理。观察阴性对照组、放疗组与放疗联合TGF-β组细胞的形态变化,进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测定处理后1天、3天与7天上皮化与间质化标志物的表达。结果:1.对HaCaT细胞进行10ng/ml TGF-β1处理后,观察到细胞形态从典型的角质形成细胞形态转变为类似成纤维细胞的形态;而放疗后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细胞死亡速率加快。2.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未经处理的HaCaT细胞迁移能力最弱,在TGF-1诱导下发生了EMT的细胞迁移能力最强,对HaCaT细胞行放疗之后,细胞的迁移能力略有增强,对HaCaT行放疗与TGF-β1双重处理之后,细胞的总体迁移能力与单纯行TGF-β1处理相似,略弱于后者。3.经过TGF-β1处理后1天、3天和7天细胞的上皮化标志物ZO-1与CDH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间质化标志物CDH2的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上调,FN1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Vimentin的蛋白表达上调。4.放疗后培养1天与3天的细胞中上皮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均上调,间质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下调。5.放疗联合TGF-β1组细胞除了E-Cadherin蛋白表达之外,其余上皮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均高于TGF-β1组;间质化标志物除了CDH2的基因表达与TGF-β1组相似,其余标志物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低于TGF-β1组。结论:TGF-β1成功地构建了HaCaT细胞EMT环境。放疗对HaCaT细胞EMT的影响总体以抑制为主。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0.55
【图文】:

细胞形态,细胞


结果逡逑1.细胞生长形态观察逡逑Ctrl组、FB组与T组细胞形态见图1-1至图1-5。逡逑图1-1显示Ctrl组细胞具有典型的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细胞呈多边形,连成逡逑片状,呈典型的铺路石样。逡逑图1-2显示FB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呈长梭形,胞核较大,逡逑呈扁卵圆形。逡逑图1-3至图1-5为T组细胞在经过TGF-pi处理后1天、3天和5天的形态变化。逡逑可W观察到T组细胞第1天的形态与Ctrl组相似,即细胞呈多边形,连成片状,具逡逑有典型的铺路石样。第3天细胞形态开始发生变化,细胞彼此之间的联系变得疏松,逡逑细胞形态变得狭长,形态介于HaCaT细胞与成纤维细胞么间,胞浆丰富,呈分泌型。逡逑图1-5显示T组细胞经过5天的TGF-pi处理后,形态基本同成纤维细胞,呈现长逡逑梭形

划痕,间距


RT巧组:第1、3天分别对RT+T-ld和RT+T-3d亚组细胞进斤划痕实验,在逡逑划痕后24小时和48小时分别观察细胞迁移情况。逡逑如图4所示,使用Image-Pro邋Plus邋v6.0软件打开图片后,设定放大倍数50%,逡逑随机划取6条水平线,计算细胞间距离的均值,W加间距为参照,计算24h和48h逡逑间距与Oh间距相比的百分比。使用GraphPad邋Prism5作.0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逡逑用双尾非配对t检验)和作图。逡逑图4使用Image-Pro邋Plus计算划痕间距举例逡逑39逡逑

细胞迁移,情况


图6细胞迁移情况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丽娜;高春芳;赵云鹏;孙小娟;陈建栋;江筱炯;;三种抗纤维化细胞因子对HepG2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2 田杰;徐川;杨敏慧;李祖国;;补体应答基因-32过表达对SW480细胞骨架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赵荣志;吴志浩;周清华;;上皮细胞间质化与肿瘤的转移[J];中国肺癌杂志;2011年07期

4 杨帆;姜蕊;韩俊庆;王胜昔;宋伟;;TGF-β1对AGS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及体外侵袭的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0年02期

5 杨丞;饶翔;丁莉利;王明华;;顺铂诱导宫颈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3年15期

6 冯望德;伍娇娇;;上皮间质转化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3年07期

7 蒋国燕;李瑾;施露;曹进;张献全;;RNAi沉默MACC1基因表达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18期

8 唐艳丽;邵予;孙万邦;;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类风湿关节炎免疫致病机制及信号转导中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3年17期

9 张建蓉;佘强;;上皮-间质转化在心脏发育和损伤中的作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3年05期

10 张涛;王学敏;荣新洲;樊桂成;李松泽;刘思容;;增生性瘢痕与萎缩性瘢痕中c-fos mRNA、c-jun mRNA及MMP1、TIMP1表达的研究[J];广州医药;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群伟;过建春;施军平;包剑锋;娄国强;石伟珍;荀运浩;;TGF-β_1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影响[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过建春;包剑锋;;TGF-β_1基因多态性对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影响[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8年

3 过建春;包剑锋;;TGF-β_1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影响[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8年

4 姚宇锋;龚建平;秦建伟;唐金海;;ALDH1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A];2013华东胸部肿瘤论坛暨第六届浙江省胸部肿瘤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谭亚军;侯启明;张庶民;;肿瘤干细胞研究的问题和进展[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6 陈妮;周力;洪阳;;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转移的研究进展[A];第十七届西南地区消化病学术会议暨2014贵州省消化病及消化内镜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张言;陈琦;;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卵巢功能调控专题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慧君;三重复合物SOS1/EPS8/ABI1的完整性决定卵巢癌细胞的转移能力[D];武汉大学;2010年

2 赵磊;新型CD20抗体的设计及生物学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3 李楠;Sival抑制EMT及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柳珑;GEFT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谭兴国;胆囊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AXL、Prostasin在胆囊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刘恩伊;CTEN在胃癌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柒琳;Trop2调控头颈鳞癌侵袭转移及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刘振;五味子乙素抑制乳腺癌侵袭和转移的体内体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单中杰;eIF4E与膀胱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体内外抑制eIF4E表达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张瑞涛;MACC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基因沉默对卵巢癌OVCAR-3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娟;E-cadherin对肿瘤细胞转移进入血液循环后存活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王培龙;胃癌细胞凋亡与E钙粘附蛋白表达的关系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李浩;瘦素及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逆转恢复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殷娟;IL-8促进人卵巢癌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及TMP对其的干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艾教育;抑癌基因AZG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和功能的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纪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向肿瘤局部归巢机制的初步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茹凝玉;转录因子Snail家族在EMT中对CD147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8 曹海龙;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的临床观察及其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关系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9 伍建业;整合素-β_1和钙黏附素-E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白黎芦醇干预作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10 马俊;乙肝后肝硬化易感性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的关系[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00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800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f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