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2 09:42
背景与目的:目前,肺癌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且也成为了全球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称,每年美国有140万左右的患者因肺癌去世。而根据我国2016年卫生组织的预计,2025年我国将会成为世界上肺癌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肺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将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两种。其中,我国NSCLC患者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5%左右。随着治疗方法及基础研究的不断进展,NSCLC的综合治疗模式逐渐形成,其内容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以及生物治疗5种。目前世界上对于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NSCLC以及局部晚期NSCLC患者来说,放射治疗是其重要治疗手段组成,在他们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大约70%的患者需要放射治疗参与到其中。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纵隔区域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放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纵隔淋巴结累及野照射(involved field radiation therapy IFRT)由于只照射累及的相关淋巴结,相较于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lective node irradiation,ENI)降低了靶区体积,更好的保护危及器官,减少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是肺癌放疗的主要模式。但患者经IFRT治疗后照射野外纵隔淋巴结仍有8%左右的复发率。如果,根据患者病灶的淋巴转移规律,在累及野照射基础上对淋巴结转移较高区域进行选择性预防照射,可以降低该病灶区域的复发率,最终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但是目前业内对淋巴结转移高危区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回顾性的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疗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2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淋巴结情况进行了分区汇总,并统计分析不同类型NSCLC患者中各组淋巴结转移规律,初步探讨其在NSCLC放射治疗中靶区勾画中的意义,旨在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材料与方法:我们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院放疗科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回顾每个患者放射治疗前的CT增强影像、纵隔核磁、PET-CT影像以及细胞穿刺活检结果,然后对影像上转移的淋巴结进行分区汇总统计。应用SPSS22.0软件并采用χ~2检验以及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最终数据的统计分析,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全组共120例患者,其中具有淋巴结转移患者74例,转移比例61.7%(74/120)。各组淋巴结中转移频度较低(转移率15%)的是1、2、3、6、8、9组淋巴结,分别为12.5%(15/120)、14.2%(17/120)、11.7%(14/120)、14.2%(17/120)、5.8%(7/120)、9.2%(11/120);转移频度较高(转移率≥15%)的是4、5、7、10组淋巴结,分别为39.2%(47/120)、28.3%(34/120)、45.8%(55/120)、43.3%(52/120)。2.淋巴结转移率相关单因素分析结果:2.1男性86例,淋巴结转移53例,转移比例为61.6%(53/86);女性34例,淋巴结转移21例,转移比例为61.7%(21/34),两者之间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782);2.2年龄≤60岁患者共68例,淋巴结转移36例,转移比例为52.9%(36/68);60岁患者共52例,淋巴结转移38例,转移比例为73.1%(38/52),年龄60岁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年龄≤60岁组患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4);2.3鳞癌患者共46例,淋巴结转移26例,转移比例为56.5%(26/46);腺癌患者共53例,淋巴结转移40例,转移比例为75.5%(40/53),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鳞癌患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25);2.4中心型肺癌患者共45例,淋巴结转移36例,转移比例为80%(36/45);周围型患者共75例,淋巴结转移38例,转移比例为50.1%(38/75),中心性肺癌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周围型组患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7);2.5肿瘤最大径≤3.0cm肺癌患者共38例,淋巴结转移20例,转移比例为52.6%(20/38);3.1-5.0cm患者共46例,淋巴结转移29例,转移比例为63.0%(29/46),5.1-7.0cm肺癌患者共22例,其中淋巴结转移患者15例,转移比例为68.2%(15/22),7.0cm患者共14例,其中淋巴结转移患者10例,转移比例为71.4%(10/14),随着肿瘤最大径增大,淋巴结转移率升高,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2.6高、中、低分化患者分别为16例、60例、44例,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8例、32例、34例,转移率分别为50.0%(8/16)、53.3%(32/60)、77.3%(34/44)。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2.7左肺癌和右肺癌淋巴结转移率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8),右肺癌淋巴结转移率65.7%(46/70)高于左肺癌56.0%(28/50);而上叶肺癌与下(中)叶肺癌淋巴结转移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183),转移率分别为61.1%(33/54)和62.1%(41/66);2.8 120例患者中T1、T2、T3、T4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3%(4/12)、53.4%(31/58)、73.5%(25/34)、87.5%(14/16)。不同T分期患者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值均小于0.05);2.9具有吸烟史患者84例,其中淋巴结转移54例转移比例为64.3%(54/84),不具有吸烟史患者36例,转移者20例,转移比例为55.6%(20/36),两组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152)。3.左上叶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三组淋巴结区为10L、4L、7区,分别为57.5%、38.5%和26.7%;左下叶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两组淋巴结区为10L、4L区,分别为54.2%和29.2%;右上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三组淋巴结区为4R、7和10R区,分别为75.0%、57.1%和57.1%;右中下叶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三组淋巴结区为4R、10R、7区,分别为54.8%、36.0%和28.8%。左右肺综合起来分析,左肺肺癌易向1L、4L、10L区转移,而右肺肺癌易向1R、2R、4R、7、10R区转移(P值均小于0.05);4.12例出现了跳跃性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0%(12/120),其中肺上叶癌发生跳跃性N2转移的几率为9.3%(5/54);肺下(中)叶癌跳跃性N2转移率为10.6%(7/66),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251)。在跳跃性转移的患者中,上叶肺癌的上纵隔跳跃性N2转移率为80%(4/5),下纵隔跳跃性N2转移率为20%(1/5),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7);下(中)叶肺癌的下纵膈跳跃性N2转移率为85.7%(6/7),上纵隔跳跃性N2转移率为14.3%(1/7),两者之间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5)结论:1.非小细胞肺癌转移频度较高的淋巴结组依次为7、10、4、5组淋巴结,在放射治疗时应加强重视。2.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肿瘤直径、原发位置、有无吸烟史无明显相关;可能与年龄、T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分型、分化程度相关。3.左、右肺各叶之间在纵隔各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率均无明显差异。左肺区域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依次为10L、4L区;右肺区域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依次为4R、10R、7、1R区。4.跳跃性N2转移时,上叶肺癌易向上纵隔转移跳跃,下(中)叶肺癌易向下纵隔转移跳跃。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4.2
【部分图文】:
图 2.1 Mountain 等胸内淋巴结各分区示意图2.5 统计分析应用SPSS22.0 软件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数据的组间对比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编号:2810439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4.2
【部分图文】:
图 2.1 Mountain 等胸内淋巴结各分区示意图2.5 统计分析应用SPSS22.0 软件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数据的组间对比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田界勇;魏大中;马冬春;徐美青;康宁宁;;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12年05期
2 贺政;赵俊华;任慧雯;赵玉霞;门桐林;曹丽艳;范增慧;;448例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年26期
3 冉鹏;肖家荣;谢昭华;;215例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8年17期
4 李玉,王润智;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肺癌系统纵隔淋巴结廓清术[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20期
5 王长利,尤健,孙承军,姜宏景,张熙曾;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肺癌杂志;2004年05期
6 吴彬,徐志飞,赵学维,李建秋,钟镭,潘铁文,乌立晖,孙耀昌;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J];中国肺癌杂志;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810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81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