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Periostin蛋白在乳腺癌细胞集体性侵袭中的功能

发布时间:2020-10-29 08:10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标志,除了向远端靶器官的转移,也包括向周围组织和淋巴结的侵袭和转移。除了单个细胞的迁移之外,目前发现还存在部分细胞紧密连接作为一个集体进行侵袭和转移,即集体性侵袭(Collective invasion)。我们采用体外三维培养的方式证明了 Periostin蛋白可以传递基质硬度增强的机械信号给肿瘤细胞,通过与细胞表面整合素受体αvβ3和αvβ5结合,引起下游FAK/ERK/Cdc42/Rac1信号通路激活,通过调控细胞骨架的重排促进乳腺癌细胞的集体性侵袭。在此过程中,Periostin蛋白的分泌受到基质硬度的调控,同时Periostin也可通过影响胶原交联和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来增强组织硬度。
【学位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7.9
【部分图文】:

方式,变形虫,细胞运动,肿瘤细胞


>?/?-、.??前目??肿瘤细胞运动速度非常快(约4nm/min),这种细胞运动的分子机制和白细胞??及网柄菌相似[13]。体外实验证明Rho和ROCK信号在变形虫样细胞运动过程??也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的激活可引起肌动球蛋白聚合从??形成伪足,PTEN对于PtdIns(3,4,5)P3的去磷酸化作用可以调控网柄菌属的运??方向,但是在变形虫样肿瘤细胞运动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清楚[14]。采用变形虫??移动方式的肿瘤细胞通常被发现在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小细胞肺癌病人中。此??式通常不产生水解ECM的蛋白酶,细胞适应基质形状从其缝隙挤过。??

三维培养,集体性,硬度,促进作用


3.1硬度能够促进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乳腺癌细胞的集体性侵袭??从MMTV-PyMT小鼠中分离的Qrganoids在体外条件下进行三维培养,并人??为加上模拟基质硬度的丙炼酸胺凝胶(图3.1?A),结果显示硬度对于Organoids??中的细胞向周围胶原中浸润具有促进作用(图3.1?B),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我们统计了不同硬度培养条件下在42小时后Organoids产生前导细胞和Strands??的数量,也证实了硬度对于细胞运动的促进作用。??A?B?C??MMTV-PyMT?tumour?organoids?in?3D?culture?Soft?Stiff?〇)??42h?.?mmm?r]??y?—?i5.?i?r'lX??〇o?〇〇〇?Tumour?organoids?(including?tumor?cells?If?rH?L_J?运?U—|?L_J??°?.?二?_?and?stromal?cells,?e.g?CAFs)???{???-g?0-T?■■十?>?° ̄i??Stiffr^ss?substratunr.?(PA?qels)?Soft?Stiff?h_?Soft?Stiff??Polyacrylamide?hydrogels?(PA?gels)?y?'?〇?PA?gel?%?PA?gel??%??图3.1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硬度对乳腺癌细胞集体性侵袭具有促进作用??(A)体外三维培养的模式阁:(B)和(C)对于培养42小时的Organoids进行拍照和统??计分析

三维培养,集体性,硬度,类器官


结果与分析??图3.2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硬度促进乳腺癌类器官中肌动蛋白收缩力产生??(A)不同硬度条件下Organoids培养28?h,对其进行免疫炎光Phalloidin染色;(B)向??基质浸润的Strands角度的大小反映细胞内部牵引力的图解,细胞产生的牵引力越人,侵袭??角度越小;(C)对fA图中类器官的侵袭角度进行统计分析,****代表P<0.0001;统计??方法采用?Unpaired?t-test。??3.2硬度对乳腺癌集体性侵袭的调控依赖于FAK、ERK以及小??GTPases??在硬度条件卜培养42小时的Organoids,与相对较软的条件相比,其Paxxilin、??p-FAK、Vinculin、P-ERM、MLC这些黏着斑及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在??细胞侵袭的Strands前端明显升高,证明了硬度在乳腺癌细胞浸润过程中通过调??控细胞内一系列与细胞黏附和细胞骨架重组相关蛋白来促进这?过程(图3.3??A)。抑制黏着斑形成的主要蛋白FAK后,细胞浸润过程被明显抑制(图3.3?B),??Leader?cells和Strands的统计分析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Strands侵袭角度也明显??减小(图3.3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进;张磊;俞鹏;陶恒;陈云帆;;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2 刘倩;金红艳;何为;葛四平;田勇;赵能刚;;乳腺癌组织微小RNA-218-5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8年12期

3 高嘉悦;;乳腺癌的治疗现状及展望[J];中国新通信;2019年02期

4 石乐娟;贾小婷;罗利云;柳柏林;郑国沛;;LncRNA RP11-316M1.12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J];中国医师杂志;2018年11期

5 郭奕阳;朱彩虹;郭秀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与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新型药物[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6 闫东;;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年06期

7 张青;甘淋;;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8年01期

8 张斌;梁爱玲;刘勇军;;外泌体在乳腺癌中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8年02期

9 张国强;刘增艳;王晓红;杨振林;;血清微小RNA-409-3p表达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江苏医药;2018年04期

10 王晨飞;胡浩霖;吕建鑫;张亚男;;乳腺癌侵袭相关分子的研究热点[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梦;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29在人类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人类乳腺癌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2 王雪;阿可拉定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3 胡荻;双靶向miR-124-3p和ABCC4对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4 王洪学;去甲基化酶FTO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5 张辉;miR-520b靶向IGF-1R介导乳腺癌多柔比星耐药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6 蔡琳琳;柴桂龙牡汤改善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对MCF-7细胞株影响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年

7 赵建华;MRI动态增强联合钼靶在乳腺癌早期诊治临床路径中的价值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8 李俊堂;miR-568抑制乳腺癌细胞体内外转移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9 张懿敏;葡萄糖对乳腺癌细胞内质网应激及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D];武汉大学;2015年

10 周云;长链非编码基因HOTAIR对乳腺癌放射抵抗性的调控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宇;Periost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2 魏笑斐;Talin-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3 陈灵球;过表达Rab15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7年

4 汪涵;WDR41在乳腺癌中结构和功能的探索[D];厦门大学;2017年

5 陈青;乳腺癌中P73α与ERα的相互调控[D];南昌大学;2012年

6 尤林怡;放射性碘标记的抗ICAM-1单克隆抗体用于三阴性乳腺癌靶向诊疗及SPECT显像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7 吴筠梅;NBA1与PHGDH相互作用并促进乳腺癌的生长[D];厦门大学;2017年

8 刘娜;OVOL2抑制乳腺癌侵袭与转移的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9 陈娜;NRP-1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10 刘宇;HnRNP A2/B1抑制乳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及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0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860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e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