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RhoC和ROCK1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

发布时间:2017-07-08 17:13

  本文关键词:RhoC和ROCK1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


  更多相关文章: RhoC ROCK1 皮肤恶性黑素瘤 免疫组化


【摘要】:背景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primary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PCMM)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也是临床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低,随着社会环境恶化、生活习惯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近年来黑素瘤的发病也逐年成倍增长,每年约2万新发病例。因为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通过淋巴或血道转移发生早,而转移后治疗效果较差导致死亡率高,故黑素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整个病情的控制及预后很重要。Rho C(Ras homology C)蛋白是小分子G蛋白超家族中的Rho亚族的蛋白之一,也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胞的分裂增殖、细胞骨架的活动、细胞的活动性、肿瘤血管生成及细胞周围基质的降解等,这些过程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ho C可通过对下游靶效应分子作用调节影响上述过程。研究表明Rho C在乳腺癌、卵巢癌、食管鳞状细胞癌、胰腺癌、胃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上调,并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的程度相关。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ho associated coiled coil forming protein kinase,ROCK)作为Rho C蛋白的下游效应分子之一,属于丝氨酸/苏氨酸家族蛋白激酶的重要成员之一,通过依靠GTP与Rho家族蛋白相互结合,在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肝癌、胃癌、食管鳞癌等多种肿瘤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Rho C和ROCK1在多种肿瘤中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且两者之间具有相似的调节特性,但二者是否参与黑素瘤的发展过程国内暂无研究报道。为此,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观察Rho C与ROCK1在皮肤恶性黑素瘤及痣细胞痣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与黑素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Rho C与ROCK1在黑素瘤发病机制过程中的可能发挥的作用及表达相关性。目的分别检测Rho C、ROCK1在皮肤恶性黑素瘤及痣细胞痣组织中的表达,对两者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发挥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随机取于2007至2014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完善的90例原发性皮肤黑素细胞肿瘤(皮肤及淋巴组织蜡块标本),其中60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痣细胞痣3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病程、Clark分级及TNM分期等,2.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黑素瘤组织和30例痣细胞痣组织中Rho C、ROCK1蛋白的表达,具体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阴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Rho C和ROCK1阳性对照由试剂公司提供。3.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c2检验对Rho C、ROCK1蛋白在原发黑素瘤、转移黑素瘤和痣细胞痣组织中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 Rho C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痣细胞痣组织中的表达Rho C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和(或)细胞膜,呈棕黄或黄褐色颗粒,以弥漫性分布为主。Rho C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痣细胞痣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0.00%、16.67%。Rho C在黑素瘤组织中为阳性表达,在受累淋巴结中阳性表达,在痣细胞痣组织中为极弱性表达,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与痣细胞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2.801,P=0.000)。2 ROCK1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痣细胞痣组织中的表达ROCK1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和(或)细胞膜,呈棕黄或黄褐色颗粒,以弥漫性分布为主。ROCK1在皮肤恶性黑素瘤和痣细胞痣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67%、13.33%。ROCK1蛋白在黑素瘤组织中为阳性表达,在受累淋巴结中阳性表达,在痣细胞痣组织中为极弱性表达,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与痣细胞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38.575,P=0.000)。3 Rho C蛋白表达与皮肤恶性黑素瘤临床病理的关系60例CMM中ClarkⅠ-Ⅲ级阳性率为56.25%(18/32);Ⅳ~Ⅴ级阳性率为85.71%(24/28),明显高于前者(P0.05)。TNMⅠ-ⅢA阳性率为58.82%(20/34);ⅢB-Ⅴ期阳性率为84.62%(22/26),明显高于Ⅰ-ⅢA期(P0.05)。伴有远处淋巴结转移组Rho C阳性率为76.92%(10/13),无远处淋巴结转移组Rho C阳性率为68.09%(32/47),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 ROCK1蛋白表达与皮肤恶性黑素瘤临床病理的关系60例CMM中Clark分级Ⅰ~Ⅲ级阳性率为75.00%(24/32);Ⅳ~Ⅴ级阳性率为92.86%(25/28),明显高于前者(P0.05)。TNM分期中Ⅰ-ⅢA期阳性率为73.53%(25/34);ⅢB-Ⅴ期中阳性率为92.31%(24/26),明显高于Ⅰ-ⅢA期(P0.05)。伴有远处淋巴结转移组ROCK1阳性率为84.61%(11/13),无远处淋巴结转移组ROCK1阳性率为80.85%(38/47),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 Rho C蛋白与ROCK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经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黑素瘤组织中Rho C蛋白与ROCK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48,P0.05)。结论1、Rho C、ROCK1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均较痣细胞痣组织明显升高,提示二者可成为MM潜在标志物。2、Rho C、ROCK1的表达水平均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分期、分级、侵袭力密切相关,二者高表达时恶性黑素瘤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3、Rho C、ROCK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在黑素瘤的侵袭转移中可能起到协同作用,Rho C高表达可通过ROCK1促进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RhoC ROCK1 皮肤恶性黑素瘤 免疫组化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9.5
【目录】:
  • 摘要4-8
  • 英文摘要8-14
  • 英文名词索引14-15
  • 引言15-18
  • 材料和方法18-22
  • 结果22-26
  • 讨论26-34
  • 结论34-35
  • 附图35-39
  • 参考文献39-43
  • 综述部分 RhoC/ROCK1 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研究43-63
  • 参考文献58-63
  • 个人简历63-64
  • 致谢64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乔小放;RNA干扰SUMO1基因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2 彭亮;胃癌侵袭转移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苏振波;TGF-β1、wt-p53和RhoA基因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4 赵志华;食管鳞癌组织中RhoC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罗先润;Survivin启动子马区动CD/TK双自杀基因对胃癌的靶向治疗作用[D];郑州大学;2012年

6 刘磊;Rho激酶在2型糖尿病中的遗传及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焦建同;RhoA在低氧条件下通过JNK通路调控胶质瘤细胞的侵袭[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35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535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c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