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15:08

  本文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免疫组化 分子分型 预后


【摘要】: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自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的含有IMPC结构的40例乳腺癌(实验组)和同时期80例IDC乳腺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种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中ER、PR、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观察IMPC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及疾病预后情况。结果:IMPC与IDC相比,两者在生育状态、乳腺良性病史、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软组织侵犯、乳头侵犯、ER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民族、月经状况、肿瘤家族史、临床表现、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PR、HER-2、 Ki67、分子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PC组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IDC组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后,两组疾病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2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IMPC是淋巴结转移率高,局部侵袭性强的特殊类型乳腺癌,较多发生在既往有乳腺良性病史与未育女性中。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免疫组化 分子分型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9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前言9-11
  • 研究内容与方法11-17
  • 1. 研究对象11-12
  • 2. 内容与方法12-16
  • 3. 质量控制16
  • 4. 统计方法16-17
  • 结果17-22
  • 讨论22-29
  • 小结29-30
  • 致谢30-31
  • 参考文献31-36
  • 附录36-41
  • 综述41-47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47-48
  • 导师评阅表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湛博,赵坡,刘梅,李向红;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及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2 李玉桑;冷昌龙;刘跃辉;;透明质酸结合蛋白和CD44s与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高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3版)[J];中国癌症杂志;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563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563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7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