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感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感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课题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感染状态下的血常规、炎性蛋白指标和凝血指标,探讨感染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课题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8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血液科首诊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的343例患者住院资料,以完成一疗程化疗列入统计,共217例患者。按照MICM分类将患者分为三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14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组(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除APL)1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38例。所有病例均无先天性凝血异常。对照组20例为健康查体者。根据体温、病原学培养结果和胸部CT表现将三组患者分为感染和非感染两类,通过以下资料综合评价化疗后感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1、血常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Net)、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和血小板(Platelet, PLT);2、炎性蛋白指标: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s, GM);3、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血浆D-二聚体(D-dimer, D-D)、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III, ATII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结果:1、217名AL患者接受一疗程化疗后,184名患者伴有感染,其中体温≥38.0℃(148人次)、影像学阳性(82人次)及病原学阳性(63人次),占84.8%(184/217);未发生感染患者33人,占15.2%(33/217)。2、化疗前发生感染的AL患者WBC、Net高于非感染患者,HB、RBC及PLT水平则降低,体温明显升高(P0.05),化疗后感染患者的血常规计数均低于非感染患者,但APL组化疗后感染患者WBC、Net较余两组高(P0.05)。3、APL、ANLL、ALL三组患者化疗前CRP、PCT均高于对照组,化疗后感染者上述两指标水平进一步升高于非感染患者(P0.05)。4、APL、ANLL及ALL三组化疗后感染者的凝血指标较化疗前感染患者改善;而无论化疗前后,感染的患者凝血指标均异于对照组及非感染组(P0.05)。5、经抗感染治疗后,AL患者凝血指标能得以改善。结论:1、AL患者化疗前后均存在易感性,WBC、Net、CRP、PCT及胸部CT等常规指标有助评价感染状态;2、感染是诱发AL患者凝血紊乱的重要因素之一;3、诱导化疗促进了早幼粒细胞向成熟分化,减少化疗后感染率,纠正APL患者凝血紊乱;4、动态监测FIB、D-D、vWF和ATIII等常规凝血指标,有利于评价AL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紊乱和疗效。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患者 化疗 感染 凝血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71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英文摘要4-7
- 符号说明7-8
- 前言8-12
- 第一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感染状态12-26
- 一、资料和方法12-14
- 1 研究对象和诊疗标准12-13
- 2 病例采集、分组和检测方法13-14
- 3 统计学方法14
- 二、结果14-26
- 第二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感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26-32
- 一、资料和方法26
- 1 研究对象26
- 2 凝血指标检测方法26
- 3 统计学方法26
- 二、结果26-32
- 讨论32-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4
- 综述44-52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薇波,潘理明;老年人急性白血病27例分析[J];临床荟萃;2000年17期
2 吴意红,祝文娟;急性白血病患者首程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6期
3 李招金,严健,罗桂英,李瑶芳;急性白血病与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的相关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年02期
4 杨天楹;进一步提高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年02期
5 于民海,王宝宏,赵宁宁,崔景英,于志刚,夏炳森,冉学红;半年内兄弟患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二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年02期
6 舒航;单人无菌床在治疗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00年05期
7 贾学军,李青,徐文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转为急性白血病1例[J];白血病;2000年04期
8 李桂凤,房丽华;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附45例临床分析)[J];白血病;2000年04期
9 邵剑峰,狄黎明,何薇,傅佳萍,封蔚莹;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的研究[J];白血病;2000年05期
10 蔡晓燕,余自强,施华;急性白血病肺部病变咯血窒息致死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哈尔滨医药;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静;;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4例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2 陈信义;;中药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临床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汤爱萍;杨碧云;李慧慧;曹瑞生;杨桂玲;陈三军;华建媛;;54例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分析[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孙芳卿;;老年人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分析[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叶金松;吴玲玉;孙森;唐晓勤;周明先;;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在急性白血病方面的临床应用[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刘海川;姚善谦;楼方定;张伯龙;;单次与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122例疗效分析[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许家仁;;老年急性白血病治疗进展[A];第三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邓晓莉;;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陈满才;王缨;顾伟英;王琳;;急性白血病36例长期无病生存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彭爱华;张丽娜;陈运贤;罗绍凯;李娟;洪文德;;老年急性白血病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汉桥;急性白血病发病有新论[N];健康报;2002年
2 刘清池;急性白血病何时可停化疗[N];健康报;2007年
3 陈华;梁爱斌急性白血病的诊治情结[N];科技日报;2007年
4 张国清;“微移植”为老年急性白血病治疗带来希望[N];科技日报;2011年
5 子康;人类基因变异可引发急性白血病[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6 齐文中;山西医大二院治疗急性白血病又有新贡献[N];山西科技报;2000年
7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教授 刘晓力 硕士 张嵩;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N];家庭医生报;2005年
8 应庆;关注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龙坚石;固本生血治急性白血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10 记者 赵长春;女性孕前感染疱疹能使儿童患急性白血病[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婷婷;血清多肽图用于急性白血病诊断及疗效评价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世勇;瘦素受体与急性白血病中的关系及其相关意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3 颜灵芝;成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郑敏;急性白血病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表达及维生素D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朱兴虎;急性白血病凋亡因子及多药耐药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6 王俊祥;白介素-12、干扰素-γ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与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应答的体外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7 叶霈智;浙贝母颗粒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叶t锦;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新生及相关机理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意义[D];浙江大学;2002年
9 李卫华;应用蛋白质组技术鉴定急性白血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自身抗体[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10 杨仁池;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介导的多药耐药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贞书;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多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2年
2 康锦芬;急性白血病合并院内败血症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鹏彬;hDOT1L基因在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姚云;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vWF、P-选择素、sEPCR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张占芳;PD-L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5年
6 张静人;EVI1基因及BRE基因在MLL重排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15年
7 郭维婷;双指数扩散模型对急性白血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何海燕;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D];郑州大学;2015年
9 苏晓艳;15例乳腺癌治疗相关急性白血病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王爱井;干扰素预防和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69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66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