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其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从而为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靶区的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胸外科确诊,并行食管癌根治术的31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重点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发病部位、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的关系,分析其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1.31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共检出15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48.90%,共检出3581枚淋巴结,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11枚,有癌转移的淋巴结个数为562,淋巴结转移度为15.70%。2.各组淋巴结中转移度较高的是2、4、5、7、8M、8L、16、17、20组淋巴结,转移度较低的是1、3、6、9、10、15、18、19组淋巴结。3.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共31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5.48%,共清扫淋巴结321个,淋巴结转移度为13.40%,淋巴结分组转移度较高的为1、2、4、5、7、9组,转移度分别为16.67%、29.73%、24.00%、16.67%、16.21%、16.67%(13.4%);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共187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7.06%,共清扫淋巴结1931个,淋巴结转移度为14.81%,淋巴结分组转移度较高的为2、4、5、7、8M组,转移度分别为16.67%、16.67%、22.22%、22.63%、21.07%(14.8%);胸下段食管癌患者共101例,淋巴结转移率56.43%,共清扫淋巴结1329个,淋巴结转移度为17.53%,淋巴结分组转移度较高的为4、5、7、8L、16、17、20组,转移度分别为17.86%、18.52%、17.74%、21.74%、24.42%、21.51%、21.74%(17.53%)。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从胸上段到胸下段逐渐增加,以胸下段为最高。4.胸上段食管鳞癌的颈部、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16.7%、21.4%)明显高于胸中、下段,胸中段食管鳞癌中纵隔转移率(19.7%)明显高于胸上、下两段,胸下段食管鳞癌向腹部淋巴结转移率(21.5%)明显高于胸上、中段。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分化程度、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癌栓有关,低分化、病变长度3cm、浸润至外膜、有脉管癌栓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切缘情况无关。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是影响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胸上段食管癌1、2、4、5、7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胸中段食管癌2、4、5、7、8M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胸下段食管癌4、5、7、8L、16、17、20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2.肿瘤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淋巴结转移与病变越长、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有关,且病变长度3cm、浸润至外膜、低分化、有脉管癌栓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勾画靶区时应综合考虑以上相关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
- 资料与方法11-14
- 结果14-20
- 讨论20-25
- 结论25-26
- 参考文献26-29
- 文献综述29-37
- 参考文献34-37
- 致谢37-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佳;王莉;;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周围淋巴结转移1例[J];华西医学;2006年01期
2 张德贤;孙菊杰;蔡淑萍;;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多处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9年42期
3 夏作云;;试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18期
4 杨成;新生血管和肿瘤的淋巴结转移[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7年06期
5 付兴国,杨华,陈桂秋;男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淋巴结转移1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0年06期
6 周志明,赵铮铮,刘永欣,王泽学;128例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淋巴结转移分析[J];中国肺癌杂志;2001年02期
7 江珊;宋琳琳;张晓晓;詹维伟;;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年05期
8 张真发,李军,尚文军,张林;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J];中国肺癌杂志;2003年04期
9 郭晓静;陈凌;郎荣刚;范宇;付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10 吴楠;刘亚庆;王绪凯;卢利;;舌癌术后多次复发与淋巴结转移1例[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一飞;田大宇;;影响进展期胃癌No.14淋巴结转移因素的分析[A];第9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2 张玉晶;Oh JL;Whitman G;Iyengar P;Yu TK;Tereffe W;Woodward W;Perkins G;Buchholz TA;Strom EA.;;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临床显见的内乳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和局部控制[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付玉兰;黄惠玲;韩军;;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李端树;张凌;渠宁;嵇庆海;;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及阳性数目对于侧颈淋巴结转移预测作用的研究[A];2014第六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5 张逊;David I Watson;Justin R Bessell;;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侵及食管壁深度的关系和对生存率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叶建华;叶再元;屠世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老年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7 石峰;秦昂;;~(125)I粒子治疗恶性淋巴结转移瘤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叶建华;叶再元;屠世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A];2008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培训班资料汇编[C];2008年
9 李福根;许绍发;刘志东;;淋巴结转移与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胸外科分册)[C];2006年
10 任宇鹏;徐惠绵;;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程守勤;3分钟识别淋巴结转移[N];健康时报;2007年
2 衣晓峰 李华虹;根治胃癌须把握淋巴结转移规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韩啸天;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miRNA筛选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周治国;基于计算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胃癌淋巴结检测及淋巴结转移诊断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郭学光;CCL21/CCR7轴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4 郭晓静;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理学特征的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5 邵雁;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李伟;胃癌淋巴结转移信号传导通路蛋白表达谱筛选和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刚;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何建;拖出式适形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及相关因素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3 高维鸽;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测定与直肠癌预后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朱冰楠;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5 林志坤;初治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Ⅱ-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雪梅;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何源;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胰腺癌预后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8 陈允清;贲门癌各组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临床病理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9 汪振亮;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样式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10 陈冰;恶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探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69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