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影响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05:08

  本文关键词: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影响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乳腺癌 术后 皮下 积液 响的 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对比性研究乳腺癌术后普通胸带包扎法、弹性绷带包扎法及背心式束胸衣包扎法预防皮下积液的临床疗效。随机性选取我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术后采用普通胸带包扎并发皮下积液的20例、弹性绷带包扎并发皮下积液的20例及采用束胸衣包扎并发皮下积液的14例乳腺癌患者。将选取的患者分为三组:普通胸带包扎法20例为A组,弹性绷带包扎法20例为B组,束胸衣包扎法14例为C组。本研究各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52岁。左侧乳腺癌为26例,右侧乳腺癌为28例。TNM分期Ⅰ期3例、占总数5.56%,Ⅱ期38例、占70.37%,Ⅲ期13例、占24.07%。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首先将普通胸带包扎组和弹性绷带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好发部位、积液量、积液时间及胸闷不适、皮缘(瓣)坏死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前瞻性探讨弹力束胸衣包扎方法对皮下积液的预防效果,对比性研究三种包扎方法加压包扎的可靠性及预防皮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显示,普通胸带包扎组、弹性绷带包扎组皮下积液主要集中在腋窝及锁骨下窝两处。与普通胸带包扎相比,弹性绷带包扎出现皮下积液的量少(P0.01),皮下积液时间短(P0.05),但是胸闷不适和皮瓣坏死的并发率高(P0.05)。弹力衣包扎预防皮下积液效果确切,胸闷不适和皮缘瓣坏死等并发症少。究其原因可从三种包扎方法各自的特点来分析:1.普通胸带包扎法(1)普通胸带为棉质材料,由左右各6条、上端2条5厘米宽的条带构成,通过两侧及上端的条带在胸前交替半幅叠压,最后叠压的条带打结来完成加压包扎,这就决定了它只能对腋窝水平以下的创面加压,对锁骨下窝及腋窝施压效果差,使这两处成为加压的薄弱区;(2)其加压包扎是凭借叠压条带之间的摩擦力来维持的,这就容易造成在患者活动患肢、咳嗽、胸式呼吸胸廓扩大时出现条带各自向两侧移动,但当胸廓缩小时由于条带无伸缩性能而无法返回原有位置,出现胸带松弛,导致无法持续、恒定加压,造成刚刚贴合的皮瓣与胸壁之间重新分离,出现组织间死腔,创面渗血、渗液增加;(3)普通胸带在包扎几天以后,条带则不能保持原有宽度加压,出现条带打褶变窄,造成条带无法正常叠压,这时通常采取对称条带直接打结的方法来加压,导致创面受压不均,并分隔出多个液腔,出现皮下积液。2.弹力绷带包扎法(1)弹性绷带由于具有自粘性,敷用绷带时交织其中的粉状乳胶颗粒产生持久的粘附作用,可超出自身长度120%,束紧力20-45n/cm,使手术创面与皮瓣之间持续、恒定、紧密结合,减少了创面出血、淋巴液渗出而引起的皮下积液,导致皮下积液量减少。(2)皮瓣术后初期的存活主要依靠自身独立的血供而不是靠肉芽血管网再建,这种独立的血供破坏将导致皮缘瓣坏死渗出。在包扎时弹性绷带的松紧度不易控制,为了追求控制皮下积液而包扎过紧导致皮下及真皮细小血管的毛细血管网供血障碍,皮瓣严重缺血、缺氧,导致术后皮缘瓣坏死的机率增加,同时弹性绷带对胸廓的过紧压迫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胸闷不适等并发症。3.束胸衣包扎法(1)束胸衣包扎法是在具有弹性织物制成的包扎套下方的锁骨下区及腋窝通过增减填塞纱团的数量来改变加压压力的大小,加压均匀,由于其设计使锁骨下窝及腋窝也能获得有效压迫而消除死腔;普通胸带、弹性绷带因其自身设计的缺陷导致这两处则不能有效地加压,造成局部出现液体腔隙,即使是在腋下引流管仍然通畅的情况下,锁骨下窝不能有效地施压导致出现液腔,而液腔外缘皮瓣受压与胸壁贴合,导致锁骨下窝内积液不能有效地被引出而出现皮下积液。(2)它是通过局部增加锁骨下窝及腋窝等积液好发部位的压力来达到目的的,因此对患者的呼吸运动和体位的限制性小,患者的舒适度增加。(3)简单易行,换药方便,缩短换药时间,平均换药时间约3-5分钟,一旦出现积液、压迫不均可随时观察和调整。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预防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普通胸带在患者活动患肢、咳嗽、胸式呼吸胸廓扩大时易出现胸带松弛,无法持续、恒定加压。2.弹性绷带包扎皮下积液量少、积液时间短,但是皮缘瓣坏死、胸闷不适的并发率高,对呼吸运动限制性大。3.普通胸带、弹性绷带对锁骨下区、腋窝加压效果差,尤其是锁骨下区几乎成为加压盲区,皮下积液多在此积聚。4.束胸衣包扎法包扎确切,不易滑脱,简单易行,方便对压迫部位的病情观察,可以调节局部压力,既能有效地控制皮下积液,又不增加皮缘瓣坏死的发生率,同时对患者的呼吸运动和体位限制性很小,患者的舒适度增加。本次研究暴露了普通胸带、弹性绷带两种包扎方法自身设计的缺陷,同时初步认可了束胸衣包扎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束胸衣包扎法在对局部加压的同时,又对整个胸廓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从而可减轻切口张力,并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在使用过程中,病人反映压力适中,胸部无不适及呼吸运动受限感,未出现一例患侧上肢血液循环障碍等不良反应,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乳腺癌术后的早期愈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相信随着束胸衣包扎在临床中的不断改进,它的优越性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9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2
  • 资料与方法12-14
  • 1.1 临床资料12
  • 1.2 包扎方法12
  • 1.3 皮下积液的判定标准12-13
  • 1.4 治疗方法13
  • 1.5 随访13
  • 1.6 数据整理分析13-14
  • 结果14-16
  • 讨论16-20
  • 全文总结20-21
  • 参考文献21-23
  • 综述23-39
  • 参考文献34-39
  • 致谢39-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芳;;56例乳癌的术后处理及皮下积液的预防[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年08期

2 陈风华;方加胜;刘景平;姜维喜;刘劲芳;;枕下开颅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J];中国医学工程;2006年03期

3 康华峰,王西京,刘小旭,代志军,薛锋杰,薛兴欢;皮瓣牵拉、固定预防乳腺癌手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缘坏死[J];陕西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4 王旭辉;李世亭;张文川;万亮;杨敏;孟佑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皮下积液:4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年04期

5 任璐明,马立军;毫米波治疗皮下积液1例[J];中国康复;2002年04期

6 陈建华;;乳癌根治术皮下积液的预防处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年08期

7 周文;谭成;邹巍;贲鄂宜;廖峰林;;凝血酶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观察[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4年08期

8 罗伟三,苏逢锡;乳腺癌根治术皮下积液的防治[J];广东医学;2002年S1期

9 徐凤莲;;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19期

10 金道云,杨立庄;封闭式引流治疗开颅术后皮下积液[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克;蔡勇;单征;高同勋;;高渗葡萄糖对乳腺癌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的治疗体会[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孟英;;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冶疗头皮下积液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杨小锋;刘伟国;赵学群;郑秀珏;胡未伟;李谷;徐锦芳;周景义;刘其昌;虞军;;幕上肿瘤开颅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A];2005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王超;;自制简易可控持续负压引流治疗复发皮下积液[A];2013年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张广平;;术后头皮下积液42例临床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朱慧雅;王凯;;乳腺癌术后预防皮下积液的护理体会[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运友;;颅骨修补术后预防头皮下积液护理[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瞿丽;陈辉;王国良;;一次性负压引流瓶在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皮下积液的作用探讨[A];2007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田甜;王建丽;;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和护理[A];2011年河南省糖尿病护理管理与教育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付诗;胡琳;;留置针在乳腺癌术后伤口局限性皮下积液引流中的应用[A];全国第三届造口、伤口、尿失禁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苗祥;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影响的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沈俊;乳腺癌术后积液产生的原因和预防[D];浙江大学;2009年

3 郭智慧;乳腺癌术后引流预防皮下积液的系统评价[D];兰州大学;2012年

4 马静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和上肢水肿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周子君;影响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程度的三种加压包扎方法的对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孙鲁;活血化瘀法防治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723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723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9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