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具酶及纳米材料的新型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工具酶及纳米材料的新型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肿瘤细胞 过氧化物模拟酶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生物传感器 DNA机器
【摘要】:在恶性肿瘤的临床筛查和诊断中,肿瘤细胞和肿瘤标志物的早期高灵敏检测十分重要。构建针对肿瘤疾病的特异性生物传感器具有很多如简便、快速、准确、灵敏等优良特性,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小分子蛋白、核酸、大分子蛋白甚至是肿瘤细胞的检测。新型的具有类过氧化物活性的纳米材料有易于储存、成本低、高的底物专一性、高催化活性等优良性能,加之DNA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容易标记,以及序列可设计等优势,把它们用于生物传感器构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高度关注。本论文致力于运用电化学方法和荧光法作为检测手段,基于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复合纳米材料还有核酸工具酶、DNA扩增技术,构建基于新型类过氧化物酶复合材料及DNA工具酶多重等温循环策略的新型的生物传感器用于肿瘤细胞和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基于石墨烯、铁卟啉、金纳米棒的新型类过氧化物酶复合材料用于细胞表面糖基的高灵敏检测本文利用简单方法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石墨烯家族三重复合物。这种基于石墨烯的三重复合物首次被报道,且其表面修饰富有大量正电荷的金纳米棒,通过石墨烯的优良电子转移性能及三种材料的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石墨烯家族纳米材料类过氧化酶的催化活性。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合成的石墨烯三重复合物(H-RGO-Au NRs)与单纯石墨烯(GO),石墨烯-铁卟啉复合物(H-RGO)以及表面修饰球形纳米金结构的H-RGO-Au纳米材料复合物相比具有更好的电催化性能。将这种过氧化物模拟酶用于K562细胞表面糖基的检测,获得了低至10个细胞的低检测限。此项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合成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石墨烯类功能复合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并有希望广泛应用于简单、灵敏和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中,通过H2O2的简单催化反应检测细胞内外的核酸、蛋白等重要生命物质。2.基于DNA多重等温循环放大策略灵敏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用于前列腺癌的术前诊断最重要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基于DNA多重等温循环反应的放大策略,用于灵敏检测PSA。DNA多重等温循环放大策略与未使用相比其检出限降低了400多倍,并且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大多数没有相应适体的蛋白质生物分子标志物的检测。这种策略已经应用到蛋白质抗原的检测,并发展成一种非常简单便利的检测PSA抗原的传感方法。这种传感方法不仅避免了纳米材料合成的复杂和不稳定性,而且有很强的放大效应。此项发现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方法,运用DNA多重等温循环放大策略,通过改变相应的抗体,也可以应用到人体血清的其他抗原的检测。在精确微创临床诊断学中,为人类血清蛋白的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智能传感策略。
【关键词】:肿瘤细胞 过氧化物模拟酶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生物传感器 DNA机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4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33
- 1.1 肿瘤标志物10-11
- 1.2 纳米材料11-22
- 1.2.1 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12-14
- 1.2.2 具有模拟酶功能的纳米材料14-16
- 1.2.3 基于具有模拟酶功能的纳米材料的传感器16-22
- 1.2.3.1 基于模拟酶功能的石墨烯复合物传感器16-19
- 1.2.3.2 基于模拟酶功能的碳纳米管传感器19-20
- 1.2.3.3 基于磁性纳米材料模拟酶的传感器20-22
- 1.3 DNA工具酶和基于DNA工具酶的信号放大22-26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26-28
- 参考文献28-33
- 第二章 基于石墨烯、hemin、金纳米棒的新型类过氧化物酶复合材料用于细胞表面糖基的高灵敏检测33-55
- 2.1 引言33-34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34-35
- 2.2.1 试剂与材料34-35
- 2.2.2 主要仪器设备35
- 2.3 实验部分35-39
- 2.3.1 细胞的培养及处理35
- 2.3.2 石墨烯三重复合物(H-RGO-Au NRs)的制备35-36
- 2.3.3 探针(Con A-H-RGO-Au NRs)的制备36-37
- 2.3.4 金电极金纳米薄膜 (AuNF) 的制备37
- 2.3.5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37-38
- 2.3.6 单糖抑制试验38-39
- 2.3.7 电化学检测39
- 2.4 结果与讨论39-50
- 2.4.1 石墨烯三重复合物(H-RGO-Au NRs)的表征39-41
- 2.4.2 H-RGO-Au NRs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检测41-44
- 2.4.3 生物传感器构建过程中的电化学表征44-46
- 2.4.4 构建生物传感器条件的优化46-47
- 2.4.5 传感器对细胞浓度的定量检测47-48
- 2.4.6 传感器对的特异性48-50
- 2.5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5
- 第三章 基于DNA多重等温循环放大策略灵敏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55-72
- 3.1 引言55-56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56-58
- 3.2.1 试剂与材料56-57
- 3.2.2 主要仪器设备57-58
- 3.3 实验部分58-59
- 3.3.1 金电极上的三明治夹心免疫反应58
- 3.3.2 Nb.BtSI的固定与DNA机器的操作58
- 3.3.3 荧光测量和电化学检测58-59
- 3.4 结果与讨论59-66
- 3.4.1 传感机制的构建59-60
- 3.4.2 传感器的可行性和选择性60-62
- 3.4.3 构建传感器条件的优化62-63
- 3.4.4 传感器对PSA的检测63-64
- 3.4.5 实际样品的检测64-65
- 3.4.6 对比实验65-66
- 3.5 结论66-68
- 参考文献68-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辉;刘超;;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7年03期
2 田志环;;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18期
3 李淼;金义光;;纳米材料毒性的体外评价[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年01期
4 王翔,闫蕾,贾光,王生;纳米材料潜在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5 黎燕;卢伟;;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7年03期
6 张静姝;乔珊珊;;纳米材料风险评价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7年04期
7 夏萍萍;郭新彪;;纳米材料安全性的国内外研究动向[J];中国职业医学;2007年05期
8 贾光;郑玉新;;充分认识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意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9 刘扬;高愈希;吴刚;陈春英;;典型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研究的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10 王虎中;乔学亮;王翔;郭家平;石咏梅;唐瑛;王早堂;;脱钙牙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细胞毒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张洁;ZnO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3 温俊涛;磷化钴纳微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洲;电荷转移盐杂化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性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韩林;铂基异质结构纳米材料及其电催化性能[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程莎;可控形貌氧化铝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陈中辉;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宋懿朋;一种多功能聚合物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9 张文涛;食品功能因子/二维纳米材料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万丹;基于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肽组学富集及蛋白质高效酶解的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36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736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