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循环肝癌细胞CD147表型鉴定在指导利卡汀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潜能探索

发布时间:2017-09-01 09:26

  本文关键词:循环肝癌细胞CD147表型鉴定在指导利卡汀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潜能探索


  更多相关文章: 肝癌 循环肿瘤细胞 CD147 利卡汀 个体化治疗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第三大肿瘤致死性疾病,在我国每年因肝癌或其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13万人次。手术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肝癌治疗手段。然而,由于肝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往往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利卡汀(Licartin)是一个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其靶点是包括肝癌细胞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CD147蛋白。通过介入手段进入肿瘤内,利卡汀除了特异性与肝癌细胞表面CD147结合封闭其相关信号通路外,自身荷载的放射性1311也通过释放β射线直接杀伤肝癌细胞。作为一个放射免疫治疗的靶向药物,利卡汀自上市以来得到了较多关注,其发挥的临床疗效也得到了认可,多组临床数据表明TACE+利卡汀联合方案优于单纯的TACE治疗。然而,我们注意到,对于这样一个分子靶向药物,临床上并没有建立和应用指导利卡汀个体化治疗的实验室筛查技术。至于受检样本,在接受非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无法获取或需要反复获取肝癌样本的情况下,传统的手术切除或活检样本并不能满足要求,而我们认为有“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之称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可能是理想的可替代检测样本。近年来,我们逐步建立和优化了肝癌CTCs分离和鉴定技术。在富集肝癌CTCs方面,选择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磁性激活细胞分选术(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eparation, MACS)分选方法中的去除分选策略。通过CD45磁珠标记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经过分选磁场时被标记的淋巴细胞被吸附滞留于磁场中的分选柱中,而未被标记的细胞(含CTCs)则流出分离柱而被收集。这一策略减低了肿瘤细胞异质性对阳性分选效率的影响。在鉴定肝癌CTCs标志物的选择上,我们在比较多个指标后选择了具有肝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receptor, ASGPR)和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 (Carbamyl phosphate synthetase 1, CPS1)的混合指标,有助于提高鉴定的阳性率。在建立并验证多色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的可行性时,我们除了选取利卡汀的靶点CD147外,还选取了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pCAM),这一在肝癌中可能作为肝癌干细胞样标志的蛋白作为另一个鉴定的目的蛋白。在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后,选择经利卡汀治疗的肝癌患者,检测肝癌CTCs CD147表达情况,并结合肝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探讨肝癌CTCs的CD147分子表型鉴定对于指导临床利卡汀个体化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1、建立多色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析肝癌CTCs表达CD147或EpCAM的方法学,并研究CTCs与组织样本之间CD147分子表型的相关性。(1)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MACS去除分选方法富集肝癌CTCs血液模型。(2)应用ASGPR+CPS1/CD147或EpCAM/CD45四抗体(分三组,三色)建立鉴定肝癌CTCs表达目的蛋白的四色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方法(第四色为细胞核衬染)。(3)采用上述方法四色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方法检测32例肝癌患者CTCs中CD147或EpCAM表达情况,了解肝癌CTCs的CD147、EpCAM表达谱。(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对应32例肝癌组织的CD147表达情况,比较肝癌CTCs与对应肝癌组织CD147表达检测结果,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2、检测92例接受TACE+利卡汀治疗或TACE单纯治疗的肝癌患者CTCs及其CD147表达,比较治疗前后CTCs数量以及CD147表达谱变化情况,收集并统计相关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生存信息,分析并评价肝癌CTCs计数及其CD147分子分型在指导利卡汀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潜能。结果1、ASGPR+CPS1/CD45鉴定指标可准确鉴别出富集样品中的肝癌CTCs,而基于多色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可以准确检测不同CTCs中CD147或EpCAM的表达差异。在受检的32例肝癌患者中,29例为CTCs阳性,占91%。每5mL血液样本中检出CTCs数目最少为4个,最多可达62个,平均28±16个。而15例健康志愿者和12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均未检出CTCs。在29例CTCs阳性患者中,20例检出CD147+ CTCs,占69%,5例检出EpCAM+ CTCs,占17%。而在检出CD147+或EpCAM+ CTCs的个体中,也发现有不等量的CD147-或EpCAM- CTCs的存在。2、在对比研究的32例患者中,29例患者可检出CTCs,阳性率达91%。我们定义凡发现有CD147+或EpCAM+的CTCs存在,其对应的患者即为CD147+或EpCAM+个体。在29例CTCs阳性患者中,有20例(69%)患者CTCs中存在CD147+CTCs细胞,5例(17%)中存在EpCAM+细胞CTCs。在29例CTCs阳性患者对应的肝癌组织中,有22例(76%)为CD147+。对比两种样本中CD147检测结果,共有27例两种样本的检测结果一致,其中有20例,两种检测结果检出均为CD147+,7例均为CD147-个体,总符合率达93.1%(27/29)。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样本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性(P0.05)。3、检测52例接受TACE+利卡汀和40例接受TACE单纯治疗(TACE组)的肝癌患者(共计92例)CTCs及其CD147表达情况。结果显示,86例患者为CTCs阳性,6例未检出CTCs, CTCs阳性率达93%。TACE组95.0%(38/40)患者为CTCs阳性,CTCs检出数5-76个,平均38±15;而TACE+利卡汀组92.3%(48/52)患者为CTCs阳性,CTCs检出数2-78个,平均36±13个;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CTCs阳性率及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4、对86例CTCs阳性患者进行CTCs CD147分子分型,结果显示,58例为CD147+,阳性率为67%(58/86)。其中33例在TACE+利卡汀组,阳性率为69%(33/48);25例在TACE组,阳性率为66%(25/38)。不同患者和同一患者不同CTCs之间CD147表达不同,在CD147+CTCs存在的患者中检测出CTCs中CD147+细胞所占比率也不尽相同,其外周血中也并且存在CD147-的CTCs。5、86例CTCs阳性患者接受治疗后1个月,外周血CTC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TACE+卡汀组(n=48),CTCs数目从治疗前36±13个下降到治疗后21±11个,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CD147+患者(n=33)在治疗前后的CTCs数目(38±12个 vs.19±9个)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性(P0.001),而CD147-患者(n=15)在治疗前后的CTCs数目(30±11个vs.26±13个)变化无显著差异(P=0.343)。对比CD147+和CD147-两种表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CTCs数目差值之间(19±8个vs.4±8个)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提示CD147+患者对利卡汀敏感。在TACE组(n=38),CTCs数目从治疗前38±15个下降到治疗后29±16个,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8),而对比CD147+患者(n=25)和CD147-患者(n=13)治疗前后CTCs数目差值之间(10±8个vs.6±10个)未见显著差异(P=0.252)。6、TACE+利卡汀组(n=48)和TACE组(n=38)CTCs数目之间在治疗前(36±13个vs.38±15个)无显著差异性(P=0.524),而在治疗后2组CTCs数值变化之间(14±11个vs.9±9个)显示出显著差异性(P=0.009)。CD147+患者在不同治疗组(TACE+利卡汀组33例,TACE组25例)的疗效:治疗前CTCs数目(38±12个 vs.42±14个)无显著差异性(P=0.247),治疗后2组CTCs数目变化之间(19±8个 vs.10±8个)显示出显著差异性(P0.001),而CD147-患者(TACE+利卡汀组15例,TACE组13例)治疗后CTCs数目变化之间(4±8个vs.6±10个)无显著差异性(P=0.549)。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色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简便实用,可用于肝癌CTCs CD147或EpCAM表型鉴定。肝癌CTCs可替代肝癌组织样本进行CD147分子表型检测。不同肝癌个体及同一肝癌个体不同CTCs之间CD147表达显示出异质性。肝癌CTCsCD147表型检测可能有助于指导临床利卡汀的个体化治疗,以及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疗效评价。对CD147+患者推荐积极应用利卡汀治疗,而对CD147-患者则不推荐。
【关键词】:肝癌 循环肿瘤细胞 CD147 利卡汀 个体化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7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3
  • 前言13-17
  • 第一部分 循环肝癌细胞CD147、EpCAM表型鉴定的方法学建立17-29
  • 、材料和方法17-23
  • 二、结果23-27
  • 三、讨论27-29
  • 第二部分 循环肝癌细胞CD147分子鉴定在指导利卡汀个体化治疗应用潜能的研究29-41
  • 一、材料和方法29-30
  • 二、实验结果30-38
  • 三、讨论38-41
  • 全文小结41-42
  • 基金资助42-43
  • 参考文献43-46
  • 文献综述一 循环肿瘤细胞与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46-55
  • 参考文献51-55
  • 文献综述二 循环肝癌细胞的研究进展和技术问题55-61
  • 文献综述三61-67
  • 缩略词表67-68
  •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工作和发表论文情况68-69
  • 致谢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姿,俞超芹,凌昌全,卫立辛;肝癌细胞系的研究概况[J];上海医学;2000年02期

2 王蓬,陈孝平,PBSLai,CK Leow,Joseph W Y Lau;二十碳五烯酸对三种肝癌细胞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3 彭林,王卫东,孙建,简志祥,杜嘉林,区金锐;稳定表达促血管生成素基因肝癌细胞系的建立及产物的检测[J];广东医学;2003年07期

4 赵荡;陈宏武;许磊;刘飞勇;;不同时期肝癌免疫杀伤肿瘤细胞效应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年S1期

5 郭晓林;姜雅秋;金清龙;;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表达与肝癌耐药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11期

6 ;离体培养的人体肝癌细胞系的建立[J];医学研究通讯;1978年10期

7 陆荣华;陈尊器;陈瑞铭;;人体肝癌细胞系体外恶性浸润行为的研究[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2年02期

8 张志培,施新猷,李六金,刘雪松,江逊,彭磊,赵佐庆;小鼠免疫力对接种人类肝癌细胞系9724生长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7期

9 张志仁,徐顺清,周宜开,任恕,刘志伟,吕斌,徐永俊;一株受二VA英类化学物质诱导表达的萤光素酶肝癌细胞系[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1年06期

10 董琳,王桂珍;从分子基因水平开展中医药防治肝癌的研究[J];甘肃中医;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兆英;刘凯歌;徐光华;;肝癌细胞系中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朵;朱海英;谢东莆;胡以平;;肝癌细胞中存在SP细胞[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汪谦;曹良启;陈锡林;甄茂川;黄晓卉;傅新晖;;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活化抑制肝癌细胞迁移的研究[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邓欣;蒋小玲;李辉;吴其恺;聂广;刘钦;;表达耐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病毒肝癌细胞系的建立[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吴尘轩;杜智;朱争艳;高英堂;王毅军;只丹琮;孙泉;;肝癌免疫治疗微环境和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的实验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赵主江;单云峰;樊红;程欲超;成建;权艳梅;张建琼;谢维;;DNMT3A siRNA稳定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沉默效率的鉴定[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田德安;;RhoA短发夹状双链RNA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8 高倩;;肝癌HepG2细胞系分泌的免疫抑制物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代智;刘银坤;冯巨涛;宋海燕;申华丽;张丽君;崔杰峰;;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差异糖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10 张盛周;俞明月;谢晶;戴谷;李朝军;;Met与Fas基因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胡德荣;肝癌患者自噬性缺陷表型与预后不良紧密相关[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骥;凝集素富集糖肽联合酶促~(18)O_3标记的定量N-糖蛋白组学方法在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研究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2 张春虎;丹皮酚联合氟尿嘧啶抗人不同肝癌细胞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张妤;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循环肝癌细胞检测和微量肿瘤细胞培养[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4 周e,

本文编号:771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771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1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