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肌醇六磷酸与肌醇合用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9:40

  本文关键词:肌醇六磷酸与肌醇合用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肌醇六磷酸 肌醇 癌细胞 裸鼠 合用


【摘要】:目的:通过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和建立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观察肌醇六磷酸(IP6)和肌醇(Ins)合用对多种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及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IP6与Ins合用能否增强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细胞Hep G2、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胃癌细胞7901、人乳癌细胞MCF-7和人肺癌细胞A549,接种于96孔板中,分别加入0.5、1.0、2.0、4.0mmol/L的IP6、Ins及IP6+Ins(1:1,V/V)混合液,另设对照组(不加药物)。应用四基偶氮噻唑蓝实验(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IP6和Ins合用作用不同癌细胞48h的抑制率,计算IP6和Ins合用作用于不同癌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实验结果选取两种对IP6和Ins合用更为敏感的癌细胞,将IP6和Ins以不同比例(9:1、3:1、1:1、1:3、1:9,V/V)作用于两种癌细胞,计算抑制率。根据细胞实验结果选取对IP6和Ins合用最敏感的癌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在无菌条件下,于裸鼠右前肢的背部采用皮下注射细胞悬液0.2 ml(含2×106个细胞),建立裸鼠人移植瘤模型。待接种小鼠均出现明显结节,其径长均大于5mm时,按移植瘤体积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IP6组、Ins组、IP6+Ins组、生理盐水组。IP6组、Ins组、IP6+Ins组的药物浓度均为15mmol/kg,IP6和Ins以(1:1,V/V)合用,阴性对照组每日0.1ml/10g生理盐水,药物注射采用腹腔注射。每天称重一次。20天后将所有裸鼠处死,取实验相关的肿瘤、肝、肾、血液等样本。经HE染色后,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PCNA、Cyclin D1、CDK4蛋白的表达;应用Rt-PCR法测定Rbm RNA、E2F-1m RNA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IP6与Ins合用对5种癌细胞均能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F=8.253~15.292,t=6.871~8.537,P0.05)。对Hep G2、HT-29、7901、MCF-7、A549细胞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68.82%、63.63%、37.07%、39.73%、39.26%;不同浓度的IP6和Ins合用没有显著提高对HT-29、7901、MCF-7、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F=1.195~2.408,t=0.978~2.133,P0.05),但在4mmol/L时,合用组对Hep G2细胞抑制效果显著高于IP6组和Ins组(t=7.462,P0.05)。IP6和Ins合用作用于5种癌细胞时,Hep G2和HT-29细胞的IC50值最低,但IP6和Ins合用未能显著降低各癌细胞的IC50值。将IP6和Ins以不同比例合用发现,IP6和Ins合用的比例对Hep G2和HT-29细胞的抑制效果没有影响。通过实验前后测量各组裸鼠体重的变化发现,腹腔注射IP6、Ins及两种药物的混合液对裸鼠的体重变化没有影响。裸鼠处死后,无菌剥取肿瘤并对肿瘤进行称重和测量体积,发现各实验组的肿瘤均小于对照组,其中IP6与Ins合用组肿瘤最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后镜下观察发现,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形态学特征,如细胞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PCNA蛋白的表达呈不同程度的降低,IP6与Ins的合用组表达水平最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IP6组、Ins组、合用组能显著降低Cyclin D1、CDK4蛋白的表达(P0.05);与IP6组、Ins组比较,合用组能显著降低CDK4蛋白表达水平,对Cyclin D1蛋白表达的抑制无显著增强作用。Rt-PCR结果显示,IP6组、Ins组及合用组的Rb m RNA的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P6、两者合用对E2F-1 m RNA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Ins组E2F-1 m RNA的表达相比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与IP6组、Ins组比较,合用组对Rb m RNA、E2F-1 m RNA的表达没有影响(P0.05)。结论:IP6和Ins合用对五种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与IP6、Ins单独作用比较,IP6与Ins合用没有显著提高对HT-29、7901、MCF-7、A549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但IP6和Ins以4m M合用能够提高对Hep G2细胞的抑制效果。IP6和Ins的混合比例对五种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没有显著影响。IP6与Ins合用没有显著增强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IP6与Ins合用能显著下调Cyclin D1和CDK4蛋白的表达、上调Rbm RNA的表达。
【关键词】:肌醇六磷酸 肌醇 癌细胞 裸鼠 合用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第一章 肌醇六磷酸与肌醇合用对不同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8-15
  • 1 材料与方法8-10
  • 1.1 实验细胞8
  • 1.2 主要试剂8
  • 1.3 主要仪器8
  • 1.4 IP6、Ins溶液的配制及肿瘤细胞的培养8-9
  • 1.5 细胞分组和处理9
  • 1.6 MTT 试验检测 IP6、Ins 及两者合用对不同癌细胞的抑制作用9
  • 1.7 数据处理9-10
  • 2 结果10-14
  • 2.1 IP6与Ins合用对多种癌细胞的抑制作用10-12
  • 2.2 IP6、Ins及两者合用对不同癌细胞IC50的比较12
  • 2.3 IP6和Ins以不同比例合用对Hep G2和HT-29 细胞的抑制作用12-14
  • 3 讨论14-15
  • 第二章 肌醇六磷酸和肌醇合用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增殖的影响15-30
  • 1 材料与方法15-21
  • 1.1 材料15-16
  • 1.1.1 实验细胞15
  • 1.1.2 实验裸鼠15-16
  • 1.2 实验方法16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16-20
  • 1.4 统计学处理20-21
  • 2 结果21-27
  • 2.1 裸鼠的一般状况观察21
  • 2.2 IP6、Ins及两者合用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21-22
  • 2.3 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病理检查22-23
  • 2.4 裸鼠人肝癌移植瘤PCNA蛋白的表达23-24
  • 2.5 裸鼠人肝癌移植瘤Cyclin D1蛋白的表达24-25
  • 2.6 裸鼠人肝癌移植瘤CDK4蛋白的表达25-26
  • 2.7 裸鼠移植瘤Rb、E2F-1 m RNA的表达26-27
  • 3 讨论27-30
  • 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4
  • 综述34-42
  • 综述参考文献40-4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2-43
  • 致谢43-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鹏;云峰;酒涛;史校学;;六磷酸肌醇对人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5期

2 刘敏;孟显峰;宋扬;杨富国;;植酸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J];中国公共卫生;2014年10期

3 姚合梅;王政;崔瑾;陈盼碧;王兴桂;胡科;;苗药验方皮部熏洗对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7期

4 罗国轩;张勇;刘峰;;植酸对人胶质瘤细胞U118MG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3年05期

5 李利敏;宋国智;马文群;宋国慧;韩亚非;苗易;张金霞;赵曙虹;王霞;;人脑胶质瘤中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2期

6 李馨;宋扬;;植酸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_2细胞周期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营养学报;2011年05期

7 李卫平;黄文静;孙文娟;;氨氯地平对小鼠肝癌H_(22)细胞细胞周期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年11期

8 宋莉;宋扬;;IP_6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凋亡Caspase3基因作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Inositol hexaphosphate-induced enhancement of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correlates with suppression of colon carcinogenesis in rat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5年32期

10 沈鹏,陕声国,张端莲,余瑛;cyclin D1和p27在人皮肤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832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832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2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