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CYLD基因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04:47
本文关键词: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CYLD基因突变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毛发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TE)是一种少见的与毛囊分化有关的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TE分为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孤立性毛发上皮瘤、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多发性毛发上皮瘤与遗传有关,多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特征主要为沿鼻唇沟对称分布的多发性半球形坚实丘疹或结节,呈正常肤色,半透明。目前已确定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Multiple Familial Trichoepithelioma,MFT,OMIM 601606)的致病基因为位于常染色体16q12-16q13的圆柱瘤(Cylindromatosis,CYLD)基因。该基因属肿瘤抑制基因,编码蛋白为去泛素化酶。CYLD基因突变导致去泛素化酶功能缺陷,失去对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调节,使NF-κB信号转导途径过度活化,导致皮肤附属器组织过度增生形成肿瘤。新CYLD基因突变的报告不仅能丰富CYLD基因的突变谱,也能为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及将来的基因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及平台。本研究收集中国四川省汉族人MFT1个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其患者、正常家庭成员和100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外周血采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CYLD基因突变检测。目的:分析中国四川汉族人MFT家系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检测CYLD基因,发现致病突变。方法:收集该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家系中患者及其家庭健康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CYLD基因所有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测序结果采用Chromas 2.0进行对比分析,查找致病突变,如发现突变再进行反向测序。结果:1)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具有沿鼻唇沟对称分布的坚实丘疹或结节,呈正常肤色,临床表型轻重不一;2)该家系患者CYLD基因17号外显子存在c.2273GA新的错义突变,即2273位鸟嘌呤变成腺嘌呤,导致第758位精氨酸变为谷氨酰胺(p.R758Q),家系中健康成员及10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该突变。结论:1)该四川省汉族人MFT家系患者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2)该家系患者中发现的新错义突变c.2273GA(p.R758Q)可能是导致该家系患者发病的原因。
【关键词】:毛发上皮瘤 MFT CYLD基因 突变
【学位授予单位】:川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9.5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3
- 实验材料与方法13-32
- 结果32-37
- 讨论37-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综述:多发性毛发上皮瘤的研究进展44-56
- 参考文献51-56
- 附录56-58
- 个人简历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李久宏,尚英彬,韩世新,王s,
本文编号:867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86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