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腺样囊性癌口腔相关微生物组的初步研宄
发布时间:2017-09-17 21:25
本文关键词:涎腺腺样囊性癌口腔相关微生物组的初步研宄
更多相关文章: 涎腺腺样囊性癌 唾液 牙菌斑 16S rDNA 基因组
【摘要】: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腺体的较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达11%。SACC一般生长缓慢,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肺转移特性,尤其术后5年和10年的累积肺转移率可分别高达70%和100%,且临床难以确定其明确的浸润范围,手术、放疗及化疗效果均不理想,高复发率、预后差,故深入了解相关危险因素,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是SACC诊治的重点。口腔环境是细菌的一个天然性的储存库,通过基于16S 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口腔中检出微生物种类达10000多种,并预言微生物种类可能达25000多种,由此可见口腔微生物种群的复杂性。研究认为口腔细菌因素与肿瘤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因为除了人类自身携带的基因在机体本身内发挥作用、影响机体生命代谢外,还存在大量与宿主共生的微生物基因。已发现与胰腺癌、胃癌、口腔鳞状细胞癌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变化,尚未见关于SACC与微生物关系的研究报道,故本实验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SACC患者唾液及菌斑中微生物种群变化,为SACC的相关标志物研究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目的分析比较SACC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唾液和牙菌斑微生物组结构的多样性,比较其微生物组结构组成和差异,探寻与SACC相关的微生物种群,为SACC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方法采集13名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人群(两组年龄构成基线一致)的唾液和牙菌斑为研究对象,使用基于16S 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细菌16S rDNA V3+V4区PCR扩增的Miseq测序技术,分析SACC患者与健康人群微生物组结构。结果(1)23个唾液样本和18个菌斑样本中共检测出797342条序列,其中优质序列为706748条,平均长度为443.13 bp;(2)唾液和牙菌斑样本中共检测出16个门,26个纲,45个目,71个科,135个属;SACC患者唾液和菌斑中微生物多样性均较健康对照组低;(3)唾液组:总共有18个菌属在SACC组与健康对照组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其中7个菌属在SACC组中检出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链球菌属、普氏菌属、纤毛菌属、韦荣氏球菌属、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颗粒链菌属、口动菌属,11个菌属低于对照组:奈瑟氏菌属、梭杆菌属、放线菌属、卟啉单胞菌属、Candidate_division_TM7_norank、孪生球菌属、罗氏菌属、莫拉克斯氏菌属、弯曲杆菌属、拟普雷奥菌属、毛绒厌氧杆菌属;(4)菌斑组:总共有21个菌属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有5个菌属在SACC组检出量高于健康对照组:链球菌属、韦荣氏球菌属、颗粒链菌属、嗜血杆菌属、Candidate division TM7 norank,16个菌属检出量低于对照组:奈瑟氏菌属、普氏菌属、纤毛菌属、梭杆菌属、放线菌属、噬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卟啉单胞菌属、弯曲菌属、拟普雷奥菌属、棒状杆菌属、毛绒厌氧杆菌属、莫拉克斯氏菌属、坦纳菌属、聚生菌属、孪生球菌属、罗氏菌属;(5)PCoA分析显示:在口腔唾液和牙菌斑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两者之间的微生物组成集中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6)SACC组的菌斑韦荣球菌属、唾液链球菌属较正常组有极高的检出。结论(1)本研究初步认识SACC患者口腔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多样性变化;(2)较对照组检出差异的多种菌属与SACC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相关性,对SACC的诊断标志物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并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涎腺腺样囊性癌 唾液 牙菌斑 16S rDNA 基因组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9.87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前言13-18
- 1 材料与方法18-23
- 2 结果23-43
- 3 讨论43-47
- 全文总结47-48
- 参考文献48-53
- 文献综述53-61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宪孟,李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年09期
2 宋琦,李萍,雷劲;涎腺腺样囊性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J];贵州医药;2004年02期
3 高太虎 ,王旭红 ,米玉录;涎腺腺样囊性癌130例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年12期
4 闫冰;李龙江;;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5 冯强;;涎腺腺样囊性癌36例临床病理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6 邢汝东;;大、小涎腺腺样囊性癌沿神经周扩散的意义[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9年01期
7 刘玉祥;牛梦勇;蒋崇槟;;涎腺腺样囊性癌31例临床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9年03期
8 贾振川;杨振群;彭玉田;瞿启文;王贤O,
本文编号:871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87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