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基于PPARγ的核定位设计联合用药治疗肺癌

发布时间:2017-09-19 00:25

  本文关键词:基于PPARγ的核定位设计联合用药治疗肺癌


  更多相关文章: 肺癌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 染色体区域维持蛋白1


【摘要】:癌症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它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居首。通过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可知,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吸烟、遗传及环境因素等,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前,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即传统治疗方法与靶向治疗方法。传统治疗方法是指手术或射线治疗等,靶向治疗方法是指依据靶向的异常信号通路或蛋白设计小分子进行治疗。然而,以上两种治疗方法都不能很好的缓解该疾病,因此对该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的探索迫在眉睫。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首先以肺癌细胞及肺部正常细胞为实验对象,选择并确定了所要研究的核心靶点蛋白。而后,通过计算机虚拟筛选,找到能够调控靶点蛋白细胞定位的靶向小分子。最后,我们根据靶点蛋白参与的生理活动的分子机制提出联合用药策略,并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转录因子PPARy作为肺癌治疗研究靶点,其活性、含量及细胞定位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Pubchem虚拟筛选,得到Crm1的抑制剂天然产物SFE,并设计其衍生物S-25。(3)SFE及S-25可高效的抑制Crm1,阻滞PPARy于核内,杀伤肺癌细胞,并且两个小分子对肺部正常细胞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毒性很低。SFE杀伤肺癌细胞的IC50值为7μM左右,衍生物S-25杀伤肺癌细胞的IC50值为250 nM左右。(4) 同时使用PPARy的激活剂TZDs及Crm1的抑制剂SFE或S-25,与单独使用这些小分子时相比,对肺癌细胞的杀伤力可显著提高,同时肺癌细胞的致瘤能力以及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在本文的研究中,首次以PPARy的核定位作为治疗肺癌的依据,第一次发现天然产物SFE能够抑制Crm1,并设计了其衍生物S-25。除此之外,也是首次联合使用PPARy的激活剂与Crm1的抑制剂治疗肺癌,本文提供了新的安全肺癌靶向治疗策略。
【关键词】:肺癌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 染色体区域维持蛋白1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1 文献综述11-27
  • 1.1 肺癌11-14
  • 1.1.1 肺癌的生物学特征11
  • 1.1.2 肺癌的发病原因11-12
  • 1.1.3 肺癌的分类12
  • 1.1.4 肺癌的治疗12-14
  • 1.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14-21
  • 1.2.1 PPARγ的组成14-16
  • 1.2.2 PPARγ的工作模式16-17
  • 1.2.3 PPARγ的功能17-18
  • 1.2.4 PPARγ的配体18-21
  • 1.3 染色体区域维持蛋白1(Crm1)21-26
  • 1.3.1 Crm1的结构21-22
  • 1.3.2 Crm1的功能22-24
  • 1.3.3 Crm1的抑制剂24-26
  • 1.4 PPARγ与Crm126-27
  • 2 PPAR γ与肺癌27-36
  • 2.1 引言27
  •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27-29
  • 2.2.1 实验材料27
  • 2.2.2 实验试剂27-28
  • 2.2.3 实验设备28-29
  • 2.3 实验步骤29-32
  • 2.3.1 检测PPARγ蛋白在不同肺部细胞中的含量29-30
  • 2.3.2 脂质体介导的DNA转染30-31
  • 2.3.3 测定转染质粒对细胞增殖的抑制31
  • 2.3.4 平板克隆实验31-32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32-35
  • 2.4.1 PPARγ在不同肺部细胞中的含量检测32
  • 2.4.2 Flag-PPARγ质粒转染肺癌细胞后对其生长的影响32-34
  • 2.4.3 Flag-PPARγ质粒转染肺癌细胞后对其增殖能力的影响34-35
  • 2.5 本章小结35-36
  • 3 鞭向小分子的筛选与实验验证36-52
  • 3.1 引言36-37
  •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37-39
  • 3.2.1 实验材料37
  • 3.2.2 实验试剂37-38
  • 3.2.3 实验设备38-39
  • 3.3 实验步骤39-42
  • 3.3.1 靶向小分子的虚拟筛选39
  • 3.3.2 靶向小分子的质谱检测39
  • 3.3.3 使用CCK8检测经靶向小分子处理后的肺部细胞增殖水平39
  • 3.3.4 检测经靶向小分子处理后的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39-40
  • 3.3.5 检测经靶向小分子处理后PPARγ在肺癌细胞中的含量40-41
  • 3.3.6 测经靶向小分子处理后PPARγ在肺癌细胞中的分布41-42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42-51
  • 3.4.1 靶向小分子的筛选结果42-43
  • 3.4.2 SFE及其衍生物S-25的质谱检测43-45
  • 3.4.3 SFE及其衍生物S-25的IC_(50)测定结果45-46
  • 3.4.5 SFE及其衍生物S-25处理肺癌细胞后细胞周期检测结果46-47
  • 3.4.6 SFE及其衍生物S-25处理肺癌细胞后核内PPARγ的含量检测结果47-48
  • 3.4.7 SFE及其衍生物S-25处理肺癌细胞后PPARγ的分布检测结果48-49
  • 3.4.8 SFE及其衍生物S-25对肺癌细胞及肺部正常细胞的增殖抑制的对比49-51
  • 3.5 本章小结51-52
  • 4 TZDs对肺癌细胞的杀伤及基于PPARγ的核定位设计联合用药策略52-66
  • 4.1 引言52-53
  •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53-55
  • 4.2.1 实验材料53-54
  • 4.2.2 实验试剂54-55
  • 4.2.3 实验设备55
  • 4.3 实验步骤55-59
  • 4.3.1 检测经TZDs处理后的肺癌细胞增殖水平55-56
  • 4.3.2 检测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时的细胞增殖水平56
  • 4.3.3 检测不同处理方法对肺癌细胞中重要蛋白的含量的影响56-58
  • 4.3.4 平板克隆实验58
  • 4.3.5 细胞划痕实验58-59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59-65
  • 4.4.1 TZDs对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59-60
  • 4.4.2 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对肺癌细胞增殖抑制的对比60
  • 4.4.3 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对肺癌细胞中重要蛋白的含量的影响60-62
  • 4.4.5 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对肺癌细胞凋亡蛋白的含量的影响62
  • 4.4.6 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对肺癌细胞致瘤能力的对比62-63
  • 4.4.7 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对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对比63-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5-76
  • 致谢76-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宁;孟爱民;王莉莉;;选择性PPARγ调节剂治疗二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年02期

2 郑荣寿;张思维;吴良有;李光琳;赵平;赫捷;陈万青;;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8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2年01期

3 谷俊东;滑峰;钟殿胜;陈军;刘红雨;周清华;;肺癌家族聚集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肺癌杂志;2010年03期

4 刘晓云;刘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9年06期

5 王潇;王玉鹏;全宇;纪志梁;陶涛;;细胞核质转运受体Importin β家族与转运调控[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6年05期

6 汪保和;核受体超家族介导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878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878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9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