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肿瘤微环境中hUC-MSCs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2 19:04

  本文关键词:肿瘤微环境中hUC-MSCs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hUC-MSCS 肿瘤微环境 生物学特性 BMSCS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与MCF-7B乳腺癌细胞及U251脑胶质瘤细胞非接触共培养模型,探讨hUC-MSCs在肿瘤微环境中生物学特性改变及其分子机制,为hUC-MSCs作为肿瘤靶向治疗载体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前期实验基础;通过构建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肿瘤原位注射BMSCsCM-Dil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并动态观察其在肿瘤组织的分布,为BMSCs在体内脑胶质瘤微环境中恶性转化的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SPF级雄性裸鼠,6周龄,体重20±5g;SPF级雄性SD大鼠,3-5周龄,体重50±10 g;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以上实验动物购于“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2.细胞来源hUC-MSCs由重庆市干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惠赠;乳腺癌细胞系MCF-7B购自广州吉妮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脑胶质瘤细胞系C6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大鼠BMSCs由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得。3.实验分组研究共分为三部分:4.实验方法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hUC-MSCs在肿瘤微环境中生物学特性的检测4.1非接触共培养后,细胞形态学特征观察。4.2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时相分布。4.3 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4.4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4.5体内裸鼠成瘤试验及组织HE染色。4.6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4.7 RT-qPCR检测各组hTERT.c-Myc和Bcl-x1的mRNA相对表达.4.8 Western b lot检测各组p53.c-Myc和Bcl-x1蛋白表达。4.9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Myc和Bcl-xl蛋白表达及定位。第三部分:脑胶质瘤模型建立及BMSCsCM-Dil原位注射及其分布观察4.10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M-Dil荧光标记的BMSCs。4.11脑活体定位建立脑胶质瘤模型。4.12 HE染色观察脑胶质瘤组织结构。4.1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SCs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结果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hUC-MSCs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生物学特性分析1.各组细胞培养至P10代,两实验组hUC-MSCs呈多形性,大小不均核质比略增大,细胞聚集成团状生长,排列较紊乱呈轻度异型性。2.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hUC-MSCs G1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期和G2期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两实验组细胞增殖率在第2天到第6天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hUC-MSCs (p0.05)。4.两实验组经染色体分析,其染色体总数均为46条,分为23对(46,XX),G显带未见染色体结构出现明显异常的改变。5.8W后空白对照组及两实验组裸鼠死亡未见包块形成。HE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及两实验组皮下肌肉组织结构正常,排列规则,细胞胞质染为红色,多个扁平胞核分布于细胞边缘,呈蓝色。6.培养至6Wβ-半乳糖苷酶染色显示,实验组1与实验组2 SA-P-gal活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7.实验组1和实验组2细胞c-Myc和Bcl-xl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hTERT mRNA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且较阳性对照组,其表达量极低。8.实验组1和实验组2细胞p53、c-Myc和Bcl-xl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9.c-Myc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两实验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Bcl-xl胞质与胞核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外膜,两实验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第三部分:脑胶质瘤模型建立及BMSCsCM-Dil原位注射及分布观察10.CM-Dil标记的BMSCs呈现红色荧光,主要表达于细胞膜。11.脑胶质瘤模型建立后7 d, SD大鼠右侧大脑半球表面出现直径约1 cm的圆形异常组织,浸润生长,周边组织肿胀,中线向左侧偏移约1-1.5 mm。12.HE染色可见肿瘤组织密集排列,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部组织分界不清,质地较均匀,炎症细胞浸润,胞核深染,核质比增大,亦可见新生血管生成。13.实验组BMSCsCM-Dil植入C6/SD大鼠脑胶质瘤中2 d,存在于针道损伤部位,7d后BMSCsCM-Dil已大量迁移至肿瘤组织边缘。结论1.本研究通过hUC-MSCs与MCF-7B乳腺癌细胞及U251脑胶质瘤细胞非接触共培养模型的构建,证实hUC-MSCs受肿瘤微环境中炎症性因子作用易通过细胞周期限制点使增殖能力加强,受癌基因压力信号作用,p53蛋白激活致使不可修复的细胞衰老,防止其恶性转化,维持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2.成功构建SD大鼠C6脑胶质瘤脑内模型,CM-Dil荧光标记的BMSCs植入胶质瘤内定位分布于正常脑组织与胶质瘤的交界部位,为BMSCs在体内脑胶质瘤微环境中恶性转化的研究提供实验模型。
【关键词】:hUC-MSCS 肿瘤微环境 生物学特性 BMSCS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6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5
  • 中文摘要5-10
  • 英文摘要10-17
  • 前言17-19
  • 第一部分 肿瘤微环境中hUC-MSCs的生物学特性19-33
  • 1 材料与方法19-24
  • 2 结果24-28
  • 3 讨论28-30
  • 4 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3
  • 第二部分 hUC-MSCs在肿瘤微环境中生物学特性改变的分子机制研究33-47
  • 1 材料与方法33-39
  • 2 结果39-41
  • 3 讨论41-44
  • 4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7
  • 第三部分 SD大鼠C6脑胶质瘤脑内模型的建立及大鼠BMSCs原位注射后的分布观察47-57
  • 1 材料与方法47-51
  • 2 结果51-53
  • 3 讨论53-54
  • 4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7
  • 全文总结57
  • 创新性与意义57
  • 局限性57-58
  • 文献综述58-66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玲;陈锦飞;;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J];癌症进展;2010年05期

2 胡凯猛,熊俊,刘厚奇;肿瘤微环境与趋化因子家族[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年04期

3 胡多沙;曹亚;;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效应抑制[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7年02期

4 郜明;吴家明;陆茵;;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恶变[J];癌变.畸变.突变;2008年05期

5 黄建;王燕;傅智勇;郭照江;;应当重视肿瘤微环境中外因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01期

6 吴永发;朱超;王建军;王雪琦;;肿瘤嗜神经侵袭和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9年06期

7 张慈安;魏品康;李勇进;;痰浊与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3期

8 张先;高向东;;肿瘤微环境:多糖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汪雨潇;;关于肿瘤微环境的几个问题[J];硅谷;2010年10期

10 杜钢军;时小燕;;治疗癌症的新途径:靶向肿瘤微环境[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捷;;肿瘤微环境和血管正常化与中医药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探讨[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刘建平;朱静;田杰;吕铁伟;鲁荣;邓兵;林建萍;智深深;;肿瘤微环境中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瘤化因子作用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杨静;;花生四烯酸代谢酶:抗肿瘤微环境形成的新靶标[A];全国第十二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任军;;肿瘤微环境分子免疫调节与细胞毒药物疗效的基础与临床[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5 张春敏;白璐;崔向荣;燕莎;崔建邦;尹耐靖;朱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发生瘤性转化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6 王均;;靶向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药物载体系统[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7 王均;;靶向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药物载体系统[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王丹玲;陈锦飞;;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进展和转移[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9 林红;沈敏鹤;阮善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浙江省抗癌协会中医肿瘤专委会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文集[C];2013年

10 许晓风;文宗曜;;血液肿瘤微环境下CD14~+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流变学特性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小龙;植入式氧气发生器可增强放化疗效果[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鹏;肿瘤微环境中白细胞介素33调节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聚集和功能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贾亦斌;肿瘤微环境对肿瘤预后及化疗耐药性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祁淑红;免疫治疗过程中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细胞可视化活体光学成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孙凌聪;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活化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夏思源;树突状细胞来源的白介素27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肿瘤杀伤和免疫抑制的双刃剑作用[D];南开大学;2014年

6 朱伟;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肿瘤进展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及机制[D];江苏大学;2010年

7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8 赵鹏;肿瘤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邢辉;肿瘤微环境介导的化疗耐药机制及其多相位阻遏[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哈卿;没食子酸干扰肿瘤微环境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婧文;早期宫颈癌患者循环和局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T细胞亚群的不同分布及其临床意义[D];复旦大学;2014年

2 贾云泷;IDO和Bin1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微环境和引流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彭晖;舌癌炎症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及Foxp3~+Tregs的表达[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丘婧婷;基于多光子显微技术的肿瘤微环境可视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宁;PTEN协同NHERF-1抑制肿瘤微环境中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及机制[D];南开大学;2015年

6 冯玎琦;肿瘤微环境对滤泡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7 曹悦;肿瘤微环境响应性化药/基因共转运载体的构建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8 张t焹,

本文编号:902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902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