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5 05:06
本文关键词:乳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乳腺癌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乳腺癌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接受的抗肿瘤治疗使得患者长期处于易栓状态。静脉血栓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抗癌治疗的难度,而且也会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患者的生存预期。因此,探讨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降低术后血栓发生率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已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抽取临沂市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科于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入院的90例乳腺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乳腺癌术后并发L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阐释该病的机制表现及常用预防治疗的方法,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对血栓形成及其防治重要性的认识,以便在术中提高警惕,术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治乳腺癌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方法: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科于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入院的90例乳腺癌术后并发LDVT的患者作为血栓组,以同时期入院的乳腺癌术后不合并LDVT的10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血栓组内的临床特征,并对比血栓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抗肿瘤治疗,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LDVT的危险因素。通过SPSS20.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研究中所有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利用X±S表示,对于两组间的差异的比较运用t检验;研究中所有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利用百分比表示,对于两组间的差异的比较运用χ2检验。通过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指标对LDVT的诊断价值大小。单因素分析采用χ2,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1.血栓组中90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均在36-78岁之间,中位年龄是53.5岁,四分位数间距是47-60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75例(83.33%),导管内原位癌6例(6.67%),浸润性小叶癌4例(4.44%),特殊类型癌5例(5.56%);Ⅰ期患者27例(30.0%),Ⅱ期患者44例(48.9%),Ⅲ期患者13例(14.4%),Ⅳ期患者6例(6.7%)。2.两组资料的一般临床学特征比较,结果显示:血栓组与对照组间性别、肥胖、是否绝经、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以及病理分型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合并高血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资料的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血栓组与对照组间RBC、PLT、PT、 TT、FIB、TG、CHO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D、APT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资料的抗肿瘤相关治疗比较,结果显示:血栓组与对照组间手术时长、PIC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依次为:D-D (OR=4.085,高血压(OR=3.526,P0.001)、APTT(OR=2.826,P=0.004)、年龄(OR=2.564,P=0.028)。计算相应的归因分值得到,D-D的AF是75.52%,高血压的AF是71.64%,APTT的AF是64.61%,年龄的AF是61.00%。结论:1.D-D≥1.08mg/L、合并有高血压、APTT30.69s、且高龄是乳腺癌术后并发LDVT的危险因素。2.D-D≥1.08mg/L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LDVT的贡献最大,应作为重点防治对象。3.早期积极控制乳腺癌患者的血压能够降低术后并发LDVT的危险性。
【关键词】:乳腺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符号说明11-12
- 前言12-14
- 资料与方法14-17
- 结果17-26
- 讨论26-32
-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5
- 综述35-41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附件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士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915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91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