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取代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光敏活性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八取代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光敏活性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动力疗法 八取代酞菁 多胺类酞菁 合成 光敏活性
【摘要】:多胺类酞菁光敏剂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潜在的肿瘤靶向功能在光动力疗法领域备受关注,但水溶性差、易聚集及同分异构体导致的分离提纯困难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侧链八取代的酞菁可以避免同分异构现象,其结构的单一性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此外,其侧链空间位阻较大,有效实现了减聚增敏的效果。而通过对八取代多胺类酞菁侧链荷电性质的调控,可获得高水溶性、高活性的酞菁。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系列八取代的多胺类酞菁,并对比研究了八取代酞菁与四取代酞菁的理化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6种新型的八取代多胺类酞菁(ZnPcB0、ZnPcB1、ZnPcB2、ZnPcB3、 ZnPcB5),所有的前体化合物和酞菁通过了红外、核磁、质谱、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2)紫外吸收光谱研究其聚集性结果表明,八取代酞菁在水中及生理环境中均主要以单体的形式存在,而四取代酞菁在水中及生理环境中主要以聚集体为主。(3)荧光光谱的性质研究表明,八取代酞菁在水中和生理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荧光,而四取代酞菁具有微弱的荧光。(4)光漂白性及单线态氧产生能力研究表明,八取代酞菁在水中的光漂白性好,有利于治疗后药物的代谢;在水中具有较高的单线态氧产率,说明其具有更强的光敏活性,是一类极具应用潜力的光敏药物。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 八取代酞菁 多胺类酞菁 合成 光敏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4
- 1.1 光动力疗法(PDT)概述8-12
- 1.1.1 作用原理8-9
- 1.1.2 作用机制9-11
- 1.1.3 三要素11-12
- 1.2 光敏剂概述12-14
- 1.2.1 光敏剂的发展历程12-13
- 1.2.2 理想光敏剂的特征13-14
- 1.3 酞菁光敏剂14-18
- 1.3.1 结构14-15
- 1.3.2 基本性质15-16
- 1.3.3 分类16-17
- 1.3.4 合成方法17-18
- 1.4 八取代对称酞菁研究18-20
- 1.5 酞菁类光敏剂在PDT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20-21
- 1.6 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主要工作内容21-24
- 1.6.1 选题背景与意义21-22
- 1.6.2 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22-24
- 第2章 四取代与八取代多胺类酞菁的合成24-45
- 2.1 仪器和试剂24-25
- 2.1.1 仪器24-25
- 2.1.2 试剂25
- 2.2 四取代苄胺锌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25-26
- 2.3 四取代乙二胺锌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26
- 2.4 八取代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26-33
- 2.4.1 八取代苄胺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26-30
- 2.4.2 八取代乙二胺锌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30-33
- 2.5 前体化合物及酞菁的结构表征33-44
- 2.5.1 B1的结构表征33-35
- 2.5.2 B2的结构表征35-37
- 2.5.3 化合物ZnPcB0的结构表征37-39
- 2.5.4 化合物ZnPcB1的结构表征39-42
- 2.5.5 化合物ZnPcB2的结构表征42-44
- 2.6 小结44-45
- 第3章 四取代与八取代苄胺锌酞菁衍生物的理化性质研究45-58
- 3.1 仪器试剂和实验方法45-47
- 3.1.1 仪器和试剂45
- 3.1.2 溶液的配置45-46
- 3.1.3 实验方法46-47
- 3.2 溶解性47
- 3.3 基于光谱手段性质的对比研究47-53
- 3.3.1 紫外吸收光谱48-52
- 3.3.2 荧光性质52-53
- 3.4 酞菁的光敏性质研究53-56
- 3.4.1 光稳定性53-54
- 3.4.2 单线态氧产生能力54-56
- 3.5 小结56-58
- 第4章 四取代与八取代乙二胺锌酞菁衍生物的理化性质研究58-67
- 4.1 仪器试剂和实验方法58-59
- 4.1.1 仪器和试剂58
- 4.1.2 溶液的配置58-59
- 4.1.3 实验方法59
- 4.2 溶解性59
- 4.3 紫外光谱和聚集行为59-62
- 4.3.1 溶剂对紫外吸收的影响59-60
- 4.3.2 聚集行为的对比研究60-62
- 4.3.3 酞菁和生理溶液的相容性研究62
- 4.4 荧光光谱和stokes位移62-64
- 4.4.1 稳态荧光62-63
- 4.4.2 stokes位移63-64
- 4.5 光敏性质的研究与对比64-66
- 4.5.1 光稳定性64
- 4.5.2 单线态氧产生能力64-66
- 4.6 小结66-67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67-69
- 5.1 总结67
- 5.2 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许秀枝;陈志枫;朱文山;王艰;李柱来;;水溶性八取代酞菁锌配合物(ZnPcBPO_8Ⅰ_8)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J];海峡药学;2014年06期
2 邸凯;陈伟;李涛;王玉;李晓丽;夏春辉;;β-四(4-羧基苯氧基)酞菁锌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曹育红;彭亦如;郑思宁;陈奎治;翁家宝;徐国兴;;轴向苏木精取代-四磺酸钛氧酞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冯清,刘莉,何永言,王海龙,李世新;酞菁钴作为双功能模拟酶的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5 邵宇飞;唐凤翔;;壳聚糖与羧基酞菁锌复合物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研究[J];海峡药学;2007年10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成军;孙艳美;窦雁巍;;有机半导体酞菁配合物的气敏导电特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宋文哲;李康;孙岳明;;两种酞菁钴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表征[A];第七届全国精细化学品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谢文委;阎天堂;潘忠孝;彭必先;陈丽娟;;溴化对不同结构酞菁性能的影响[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李莹莹;张荣兰;赵建社;;微波法合成含四硫富瓦烯结构单元酞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周心玉;陈子辉;张智;牛丽红;Yong Sung Park;张复实;;酞菁J聚自组装的研究进展[A];2008非银盐影像技术及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宋超;张亚萍;郭荣荣;赵建社;;亚酞菁衍生物对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项玉芝;王玉鸣;张衍胜;夏道宏;;羧基取代多核酞菁钴的合成及催化氧化脱硫醇性能[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李卓;王玉芳;宋超;赵建社;;系列新型亚酞菁化合物的合成[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薛科创;刘永永;李晓萍;张荣兰;赵建社;;四羧基酞菁键合MCM-41的合成、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林立峰;于海燕;孙纲春;薛金萍;陈耐生;黄金陵;;四-β-(7-香豆素氧基)酞菁锌(Ⅱ)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芳邋朱永福;员工合理化建议出妙招“金阳”节能减排见成效[N];镇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鲁阳;新型手性亚酞菁、酞菁的设计合成、理论模拟与性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商虹;新型酞菁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魏少华;可溶性酞菁的合成、性质与光动力活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4 黄国庆;一系列不对称镍酞菁:合成、近红外及自组装特性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肖荣平;含羧基酞菁锌及其白蛋白共价结合物的制备与光谱性质[D];福州大学;2010年
6 张键;酞菁功能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周杨;手性卟啉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拆分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黄春华;新型多聚卟啉酞菁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仁杰;酞菁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结构与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何楠;基于酞菁的非线性光学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晋菲;碳纳米管负载铁酞菁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廖超强;羧酸香豆素锌酞菁的合成与性能[D];中北大学;2016年
3 叶飞;金属酞菁及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4 郭佳;四硫富瓦烯修饰的降酞菁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5 赵萍萍;特殊结构卟啉、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STM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靳维维;羧酸类锌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7 林东梅;八取代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光敏活性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8 刘传仁;易溶性含氟酞菁合成及性质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9 隋加平;氨基酞菁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葳;修饰的氨基酞菁锌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77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97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