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与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特征及P16、P53蛋白表达差异分析
本文关键词:不典型与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特征及P16、P53蛋白表达差异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不典型子宫平滑肌瘤 子宫平滑肌瘤 P16 P53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背景与目的:不典型子宫平滑肌瘤(Atypical Leiomyoma, ALM)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平滑肌肿瘤,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Usual Leiomyoma, ULM)的一个亚型,是良性疾病,具有发病率低、预后好的特点。研究表明,ALM有独特的、但也多样化的组织、分子学特征,然而对其相关研究仍然较少。目前对于ALM与ULM的鉴别诊断仅限于组织病理学检查。2011年Makinen N等发表于Science的文章首次发现高达70%(159/225)的ULM存在MED12 (Mediator complex subunit 12)外显子2区域突变。如今MED12已成为ULM的特征性标记。然而2014年一项发表于Cancer的研究表明ALM(4/42)与子宫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LMS) (4/38)的MED12突变率均低于15%,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obert L. Giuntoli Ⅱ等曾回顾性分析了1976-1999年间5例被诊为ALM患者的预后,发现该病有恶性转化倾向。因此我们对ALM是ULM的一个亚型这观点提出了质疑。P53是最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13.1带,可转录为53-kDa的核蛋白,其失活会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P16也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在Rb基因介导的G1期-S期转化途径中发挥作用:P16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细胞周期苏D复合物结合(CDK4-cyclin D),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周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0年间(2005-2015)ALM的临床病理资料,及4年间(2010-2014)ULM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了两组病人的年龄、主诉症状、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恶变率等临床特征;及两组患者样本的细胞异型性、不典型细胞分布、核异质密度、有丝分裂相、肿瘤性坏死等病理特点;及样本的P53、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方法:回顾2005-2015年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可疑的ALM病例,按照Stanford和WHO诊断标准进行重新修正诊断:1.弥漫性、局灶性或多灶性分布的中-重度细胞异型性;2.5个细胞有丝分裂相/10HPF;3.肿瘤性坏死不可见,最终确定组织病理学最为典型的31例。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组织学典型的ULM 50例。分别对31例ALM患者、50例ULM患者的年龄、主诉症状、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恶变率等临床特征,及两组患者样本的细胞异型性、不典型细胞分布、核异质密度、有丝分裂相、肿瘤性坏死等病理特点,及样本的P53、P16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1.临床特点:1.1发病年龄31例ALM患者平均年龄为38.3±8.4(21-52)岁,50位ULM患者平均年龄为42.0±8.1(23-65)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无差异。1.2主诉症状两组患者均有50%患者的主诉症状为“普查发现子宫平滑肌瘤”,其余症状如“月经量增多或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腹胀”等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3手术方式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为子宫平滑肌瘤剥除术(Myomectomy, MYOM)或子宫全切术(Hysterectomy,TAH)。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总体及依据年龄层次分段(35岁、35-45岁、45岁)统计手术方式,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1.4肿瘤大小31例ALM患者平均肿瘤大小为7.24±4.23(0.5-21)cm,50位ULM患者肿瘤直径平均7.02±3.20(0.5-15)cm。两组患者平均肿瘤大小无差异。1.5恶变情况随访的所有ALM及ULM患者均无恶变。2.病理结果:2.1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率所有术中送检冰冻病理检查的患者中,ALM患者中75%与最终诊断相符或提及细胞异型性,100%的ULM患者术中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ULM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率高于ALM。2.2细胞异型性ALM患者样本中细胞异型性为中-重度,分别占25.8%(8/31)、74.2%(23/31)。ULM患者样本细胞无异型性。2.3不典型细胞分布ALM患者中,58.1%(18/31)患者不典型细胞为弥漫性分布,16.1%(5/31)为局灶性分布,25.8%(8/31)为多灶性分布。ULM患者样本中不典型细胞不可见。2.4核异质密度ALM患者样本中核异质密度为中-强,分别占58.1%(18/31)、41.9%(13/31)。ULM患者样本中核异质不可见。2.5有丝分裂相ALM患者样本的有丝分裂相均5个/1OHPF,分别有54.8%(17/31)可见1个有丝分裂相/10HPF,22.6%(7/31)可见2个有丝分裂相/10HPF,16.1%(5/31)可见3个有丝分裂相/10HPF,6.5%(2/31)可见4个有丝分裂相/10HPF。ULM患者样本中有丝分裂相不可见。2.6肿瘤性坏死ALM及ULM患者的样本中肿瘤性坏死均不可见。2.7 P53蛋白表达ALM、ULM患者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9%(13/31)、4.0%(2/50),有统计学差异(P0.05)。2.7.1 P53蛋白细胞染色比率ALM患者样本中,35.5%(11/31)无P53染色,45.2%(14/31)33%染色,9.65%(3/31)33%-66%染色,9.65%(3/31)66%染色。ULM患者样本中,90%(45/50)无P53染色,10%(5/50)33%染色,0%(0/50)33%-66%染色,0%(0/50)66%染色。两组患者P53蛋白细胞染色比率有显著性差异。2.7.2 P53蛋白细胞染色强度ALM患者样本中,35.5%(11/31)染色强度成阴性,29.0%(9/31)成弱阳性,29.0%(9/31)成中等强度阳性,6%(2/31)成强阳性,0%(0/31)成极强阳性。ULM患者样本中,90%(45/50)染色强度成阴性,10%(5/50)成弱阳性,0%(0/50)成中等强度阳性,0%(0/50)成强阳性,0%(0/50)成极强阳性。两组患者P53蛋白细胞染色强度有显著性差异。2.8 P16蛋白表达ALM、ULM患者的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1%(18/31)、6.0%(3/50),有统计学差异(P0.05)。2.8.1 P16蛋白细胞染色比率ALM患者样本中,22.6%(7/31)无P16染色,41.9%(13/31)33%染色,16.1%(5/31)33%-66%染色,19.4%(6/31)66%染色。ULM患者样本中,54%(27/50)无P16染色,44%(22/50)33%染色,2%(1/50)33%-66%染色,0%(0/50)66%染色。两组患者P16蛋白细胞染色比率有显著性差异。2.8.2 P16蛋白细胞染色强度ALM患者样本中,22.6%(7/31)染色强度成阴性,3.2%(1/31)成弱阳性,32.3%(10/31)成中等强度阳性,38.7%(12/31)成强阳性,3.2%(1/31)成极强阳性。ULM患者样本中,54%(27/50)染色强度成阴性,2%(1/50)成弱阳性,34%(17/50)成中等强度阳性,10%(5/50)成强阳性,0%(0/50)成极强阳性。两组患者P16蛋白细胞染色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ALM临床特点与ULM相似,有较高治愈率和低复发率。2.ALM均呈弥漫性、局灶性或多灶性分布的中-重度细胞异型性,细胞有丝分裂相5个/1OHPF,核异质密度为中-强,细胞肿瘤性坏死不可见的特点。3.ALM的P16、P5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ULM,提示ALM可能并非ULM的一种亚型,应加强ALM患者术后随访。
【关键词】:不典型子宫平滑肌瘤 子宫平滑肌瘤 P16 P53 免疫组织化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33
【目录】:
- 中文摘要6-11
- 英文摘要11-13
- 符号说明13-14
- 前言14-16
- 材料及研究方法16-20
- 结果分析20-34
- 讨论34-38
-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3
- 文献综述43-61
- 参考文献54-61
- 致谢61-6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英,斯琴;子宫平滑肌瘤的超声诊断与监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2 马燕;伴多种变性的子宫平滑肌瘤1例[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3 梁国民,陆洲,邬秋珍,孙巧黎,徐家宽;巨大子宫平滑肌瘤钙化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年07期
4 朱洪磊,孙惠敏,严循娣,刘琦;球样子宫平滑肌瘤钙化[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7期
5 张洪涛;非典型性子宫平滑肌瘤1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Wise L.A.;Palmer J.R.;Stewart E.A.;Rosenberg L.;张丽娟;;黑人妇女健康调查中自我报道子宫平滑肌瘤的年龄特异性发病率[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5年07期
7 刘春花,王秀香;特殊类型的子宫平滑肌瘤3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年01期
8 王文雅,邢军;子宫平滑肌瘤27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5年04期
9 胡峥,齐国华;子宫平滑肌瘤变性的临床特征(附23例分析)[J];河北医学;2005年04期
10 王艳丽;丁永清;刘莹;;子宫平滑肌瘤506例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章革;孙传信;张新风;孙静芳;;奇异性子宫平滑肌瘤肿瘤性质探讨[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籍晓桃;石新兰;贾静;李振强;;腹腔镜手术切除82例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析[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惠宁;欧俊;;促排卵后静脉内子宫平滑肌瘤一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分泌会场(妇科内分泌学组、绝经学组、计划生育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晓雅;陈国荣;万丽;;伴有右心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一例[A];2012年浙江省病理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吴乙时;许天敏;崔满华;;159例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6 于涛;曹守伟;支楠;;化湿散结汤合西黄丸治疗子宫平滑肌瘤30例疗效观察[A];西黄丸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集[C];2009年
7 潘芝梅;王进华;;心脏内子宫平滑肌瘤病CT表现一例[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庆选;杨勇;周德祥;王欣;;VEGF、CD34在子宫平滑肌瘤中的表达比较[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星辰;北京一种病不同医院治疗费差几千元[N];科技日报;2006年
2 赵新培;哪里住院最省钱[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狄旭东;大豆异黄酮早期暴露对子宫平滑肌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2 杨竹;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人子宫平滑肌瘤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张青;表观遗传学修饰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任小龙;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病理学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5 刘丹;超声引导经皮内置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晶晶;SPAG9和Livin在不同种类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梁晓兰;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觉症状与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3 姜明;不典型与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特征及P16、P53蛋白表达差异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4 于宇;特殊类型的子宫平滑肌瘤43例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5 林一禾;特殊类型子宫平滑肌瘤122例临床病理分析及其诊治[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娟;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子宫平滑肌瘤肉瘤变倾向的初步探讨[D];吉林大学;2005年
7 张坦;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耿鹂姝;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预后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5年
9 陈佩文;射频自凝刀治疗子宫平滑肌瘤慢性病理改变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郭艳;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150例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79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979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