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冯友兰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13:07

  本文关键词:冯友兰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冯友兰 历史哲学 理势合一 客观历史 写的历史


【摘要】: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中撰写了大量哲学著作,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历史哲学是冯友兰哲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其历史哲学的思想既体现在其新理学哲学体系的建构中,也体现在其所写作的几部哲学史著作中,并在前后期有一定的变化。以往对冯友兰历史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观方面,而且主要是分期式的研究,本文则试图对冯友兰一生的历史哲学思想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整体的把握。 冯友兰历史哲学的世界观基础,主要是前期所构建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建国后则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广泛学习和吸收,充实和发展了理气论的内涵。 冯友兰的历史本体论,以理为第一性的终极本体,以历史为“理”的展开,并通过气范畴而打通理与历史;以人为历史的最重要的第二性本体,以人来体现“理”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国后冯友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对理、气、历史、人四者的关系进行了新的理解,突出了气的地位与作用。 在历史运动观上,冯友兰认为历史是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势之所至和理有固然的统一;和谐是历史运动的方向,人类社会将从斗争型的社会形态走向和谐型的社会形态。而在历史动力论上,建国前强调理与意欲的作用,建国后则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产力概念。 在历史认识论上,冯友兰区分了客观历史与写的历史,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因其认识能力、认识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写的历史。因此对历史的认识,需要综合与会通的方法,强调对历史的整体性理解和基于时代需要的创造性阐释。这种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中。 冯友兰的历史哲学思想,中西马融会贯通,尤其是其哲学史写作,具有一定的开新意义,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冯友兰 历史哲学 理势合一 客观历史 写的历史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引言8-13
  • 1.1 冯友兰哲学思想著作简介8
  • 1.2 冯友兰哲学的时代背景与主要贡献8-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9-13
  • 2.冯友兰历史哲学的世界观基础13-22
  • 2.1 逻辑主义认识论13-18
  • 2.1.1 逻辑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来源13-16
  • 2.1.2 逻辑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16-18
  • 2.2 新理学本体论18-20
  • 2.2.1 真际与实际18-19
  • 2.2.2 新理学本体论四组命题19-20
  • 2.3 新理学评价20-22
  • 3.理人合一的历史本体论22-33
  • 3.1 历史的本体22-26
  • 3.1.1 理是历史的终极本体23-25
  • 3.1.2 人是历史的最重要的第二性本体25-26
  • 3.2 人类历史是理与人发生交互关系的场域26-28
  • 3.2.1 理显现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26-27
  • 3.2.2 人通过他的思想和活动,接受理的赐予,认识并迈向理世界27-28
  • 3.3 理人合一的历史发展中的必备要素28-33
  • 4.理势统一的历史运动观33-41
  • 4.1 道体日新的历史进化论33-35
  • 4.1.1 历史的展开是理自身的丰富与发展33-34
  • 4.1.2 历史进化的基本方式是理势统一34-35
  • 4.2 从意欲到生产力的历史动力论35-39
  • 4.2.1 理是历史运动的根本动力35-36
  • 4.2.2 意欲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36
  • 4.2.3 生产力是理与意欲的统一36-37
  • 4.2.4 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是特定历史阶段重要的历史动力37-39
  • 4.3 和谐为道的历史方向论39-41
  • 4.3.1 和谐是历史运动的方向39-40
  • 4.3.2 人类社会将从斗争型的社会形态转向和谐型的社会形态40-41
  • 5.主客互融的历史认识论41-53
  • 5.1 历史认识的主体与目的41-44
  • 5.1.1 历史认识的主体42-43
  • 5.1.2 历史认识的目的43-44
  • 5.2 历史认识的客体与认识客体的过程44-47
  • 5.2.1 历史认识的客体44-46
  • 5.2.2 认识历史客体的过程及展望46-47
  • 5.3 历史认识的方法47-53
  • 5.3.1 从《中国哲学史》看冯友兰的历史方法论的发展47-50
  • 5.3.2 从《中国哲学史新编》看冯友兰历史方法论的综合50-51
  • 5.3.3 历史方法论的系统探究51-53
  • 6.冯友兰历史哲学评价53-58
  • 6.1 冯友兰历史哲学的价值53-56
  • 6.1.1 冯友兰历史哲学的学术价值53-55
  • 6.1.2 冯友兰历史哲学的现实价值55-56
  • 6.2 冯友兰历史哲学的理论缺陷与时代局限56-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64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代湘;冯友兰对朱子学的继承和超越[J];船山学刊;2003年01期

2 高秀昌;论冯友兰“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J];孔子研究;2005年04期

3 钟肇鹏;;冯友兰在哲学上的地位[J];孔子研究;2006年02期

4 高秀昌;论二三十年代冯友兰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J];南开学报;2004年04期

5 曲兰英;;《新理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冯友兰先生“理在事先”与“理在事中”思想探析[J];兰州学刊;2006年10期

6 杨柱才;孔颜乐处与天地境界——从“接着讲”看冯友兰的境界观[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冷梅,熊辉;唯物史观与冯友兰哲学思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胡绍皆;冯友兰的治史思想及其贡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韩立坤;;冯友兰唯物史观哲学方法论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10 柴文华,马亚男;对类主体的本体论纯思——论冯友兰的人哲学[J];求是学刊;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1012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012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5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