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庄子“坐忘”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1-08-27 09:54
  庄子之“忘”并非一般意义的遗忘,而是“有意而忘”。仁义之行由乎我,故“仁义”忘,则去知无辩;礼乐之施拘于俗,故“礼乐”忘则去名无形。仁义礼乐俱遣,心知无以因耳目而外驰,耳目亦无以资心知以流迁。忘而不知其然,遣而不知其序,忘而自忘其忘,则同于“大通”矣。此“坐忘”之境。 “去知”,并非如众多学者所说的“超越”,而是对“成心”的反思。心知止,而道欲行,“心斋”是也。唯气不能虚,唯虚不能止,唯止不能待物。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知之登假于道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不用已见,而因物之自用。人资物以为用,物因人而成用。故行事之情,而忘物忘用。不得已而用,是无用之用。 因此,心才是逍遥之源。无心而顺化,不以功名利用为务、是非善恶为事,故“无事而生定”。一生之中,今不知后;一世之中,彼我不相知。故因其自然,而无心于所以然;自适其适,而无心于其所适。化而后不知是非之辩、彼我之分,庄周之梦蝶是也。化而忘已忘物,忘而自忘其忘,所以,“物化”正是庄子“坐忘”之最高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23.5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相关研究综述
绪言:先秦文献及《庄子》中的“忘”义比较
第一章 、“坐忘”之文本分析
    第一节、“坐忘”之“坐”
    第二节、“忘”之具体内容
        1、“离形”
        2、“去知”
    第三节、“忘”之次第与“大通”境界
    第四节、小结
第二章 、“坐忘”的理论境界
    第一节、“真知”
    第二节、“真人”
    第三节、“大宗师”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 、“坐忘”之现实喻义
    第一节、“物化”
    第二节、“集虚”
    第三节、“因是已”
    第四节、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鹏飞;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D];辽宁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4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74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9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