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浅析海德格尔对物的追问

发布时间:2017-10-20 05:14

  本文关键词:浅析海德格尔对物的追问


  更多相关文章: 物性 存在 世界性


【摘要】:“物”是什么?“物”就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对“物”却不作如此简单的理解。 “物概念”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变化中起着基础性的重大作用,但大部分研究海德格尔的学者却对此概念没有充分的认识,也因此不能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做出全面深入的探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力图对海德格尔的物概念进行系统的考察,以此展示出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思想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的过程。 海德格尔在探讨物的时候,他的物是指“作为非此在的存在者”。但是,要注意的是每个时期,他都有特定的物,从特定的物出发,来分析物的本质,通过对物的意义的追问来追问存正。 海德格尔在早期思想中就已经涉及到物的问题。在《存在与时问》中,他对“物”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给出了与传统的实体性思维不同的关于物的观点,但还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概念进行深究。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中,海德格尔对三种传统的关于物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开始从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入手,来追问物的本质及其真理问题,可以说,海德格尔是从此时开始对“物概念”有了真正的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物因素,都具有“物性”,如荷尔德林的诗,梵高的画、古希腊的神庙等,都是具有物性的物。那么,我们如何通达这种“一般物之物性”呢?在海德格尔看来,对物之物性进行追问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而向事物本身”。通过在《物》一书中对具体的“壶的本质”的追问,海德格尔最终得出“物乃是天地神人四方之聚集”的观点。 除此之外,海德格尔还对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现代社会更需要我们诗意的沉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达科学的本质,重返事物的本源,通达存在。 总之,海德格尔从“物性”的角度对“存在”进行追问的道路开辟了关于物的哲学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并且只有通过对物本身的深层次把握,我们才有可能通达真正的存在。 最后,将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思想落实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下,在科学技术逐渐成为控制世界主流思想的现实中,海德格尔的这种主张理性对待科技,提倡“通过诗意的沉思栖居于这个世界”,追寻事物本源和真正的存在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物性 存在 世界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516.5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6
  • 一、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意义10-14
  • 二、论文的整体结构14-16
  • 第一章 物的概念16-20
  • 第二章 《存在与时间》对物的分析20-23
  • 第一节 此在与用具的上手性20-21
  • 第二节 用具的上手性面临的困境21-23
  • 第三章 《艺术作品的本源》对物的考察23-28
  • 第一节 艺术与真理23-26
  • 第二节 艺术作品与本真的生存26-28
  • 第四章 《物》对物之本质的追问28-33
  • 第一节 物就是天地神人的聚集28-31
  • 第二节 物性之思31-33
  • 第五章 科学与沉思33-35
  • 第一节 现代科学的本质是现代技术33-34
  • 第二节 通过沉思,面向事物本身34-35
  • 第六章 考察海德格尔物概念的意义35-40
  • 结束语40-41
  • 参考文献41-45
  • 致谢45-4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李革新;在遮蔽与无蔽之间——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种理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戴月华;何为“物”——海德格尔“物”之探索的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期

4 黄凯旋;;存在的追问及其困境——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核心问题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5 陶富源;金承志;;海德格尔生存论批判[J];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04期

6 孙周兴;;从存在到“大道”——海德格尔的思路[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7 师庭雄;人诗意地在着——论海德格尔的诗思同源[J];科学·经济·社会;2000年02期

8 李冰;;物性的消失与回归——海德格尔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9期

9 仰海峰;物化之境:后期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的神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余平;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1065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065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0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