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本文关键词: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3年
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高苑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已经有了完整的、成熟的、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框架有着统一的共识。自教科书时代就已经明确的两大板块的划分,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为后来的争论埋下了伏笔,即究竟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前者归属于后者还是后者归属于前者以及如何归属等等问题,对此我们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虽然我们并不认同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教条化的绝对同一性的哲学理解,但是进一步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两大板块”之间的深层关系对于深化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理解还是必要的。而且,在今天思想文化形态多元化的现状下,要想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哲学基础也必然要求我们对于自身的理论体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 正是基于哲学的基础主义本性,人们并不满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即把马克思哲学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割裂开来的理解,而总会试图去寻找或者说构建二者的内在的统一性。有学者把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也有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后者通常会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包含辩证唯物主义,甚至基于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世界观理论,从而把历史解读为一种历史的解释原则,继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并且指出没有能够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持这两种提法的学者实际都认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并不反对基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下的马克思的辩证法。而且就其实质而言,二者并不是二律背反式的针锋相对的关系。如果要强调他们的不同的话,可以说前者实际上仍然是在传统哲学的视野下来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后者主要是基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那个论断,“这(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而如果再考虑到现代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反对基础主义反对本体论甚而更为极端的要消灭哲学(实现哲学的世界化)的主张的话,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世界观理论是精当的。 在本论文中,我们仍然是基于对哲学的总体性理解,以此作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我们认为,如果把哲学视为与艺术和宗教一样是为世界这一混沌总体理清某种秩序进而才可以加以理解和把握的话,那么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就只能是基于辩证法。只要还坚持哲学是对于世界(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的总体理解,那么辩证法就是这种哲学的核心形象。也正是基于对哲学的如此理解,我们认为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也包括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进而我们主张辩唯和历唯在辩证法层面上的统一甚而是同一。参照我们通常的说法,可以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实际上已经很完满地实现了历史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的同一,所以我们基于唯物主义的根本主张去统一辩唯和历唯就不可避免涉及到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即马克思是如何实现了去除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体系的头而安上了唯物主义的脚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从而实现了恩格斯所说的新世界观。因此,本文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比较研究。当然,并不限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间的比较,还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历史的解释原则之间的互文式的解读。 基于上面的论述,我们认为,和科学、艺术甚至宗教一样,哲学是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方式之一(虽然在实际的运思过程中,“哲学”总不免主动承担一种类似于“统觉”的功能,进而不免会有一种唯一性的终极之思的形象)。对于我们来说,世界总是在时间中绽出的社会。在反思的意义上,这种绽出的方式和轨迹就是历史,进一步,历史总是辩证法之整体展开。这里辩证法不是社会绽出自身的抽象的原则和方法,也不仅仅是我们反思历史的一种态度,毋宁说,辩证法是我们的存在方式甚至是我们致思的先验原则。就生命个体而言,我们是按照辩证法展开自身、证成自身。“我”是按照辩证的轨迹,以自身为中介分析出“我”的意志进而与他者(自然、社会)进行交互实践,进而综合成新的“我”,然后继续以自身为中介,再分析再综合……在这样的意义上,辩证法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在历史进程中,对于生命总体而言,那个社会性的大“我”同样是一种自身辩证中介意义上的生成绽出。只不过就生命个体来说,意识到自身的辩证本性或许只需要“统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作为个体的自我要意识到历史进程中的生命总体的辩证本性,无论如何都要借助于总体性的范畴史或说概念史,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格尔那么强调哲学就是哲学史并且强调真理是大全是整体。 根据对人自身、对哲学的这样一种理解,那么在反思的意义上,,哲学总不免是观念主义(idealism)的,因为反思的对象只能是观念。只有在前瞻的意义上,在实践的层面上,哲学才是物质主义(materialism)的,因为哲学世界化的实践对象最终都要落实到物质关系的实际改变。哲学离不开密涅瓦的猫头鹰也离不开高卢的雄鸡,所以海德格尔才说,“没有黑格尔,马克思是改变不了世界的。”猫头鹰和雄鸡又何尝不是辩证的关系呢?所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总不免要向黑格尔回归,而当旭日东升,我们又要回到马克思。我们认为,这正是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关系的实质。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是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不同称谓,或者我们可以说,历唯与辩唯统一于辩证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0-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鹏;;关于现代客体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探索[J];学理论;2014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爽;高清海类哲学的逻辑特质与人性价值探析[D];吉林大学;2014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祖陶 ,陈世夫;黑格尔哲学体系问题——试论贺麟先生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构成的创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2 李德学,孙利天;什么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3期
3 韩志伟;;历史哲学的界限及其超越——论唯物史观的本质[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4 高洪;;馬克思主义哲学不容割裂——評《論辯証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J];读书;1958年14期
5 段忠桥;;“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辨析——兼答俞吾金教授[J];河北学刊;2007年06期
6 孙利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认识论转向的意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7 刘丹岩;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區别和聯系[J];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年01期
8 高清海 ,邹化政;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哲学与社会学的统一和分化[J];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年01期
9 王南溰;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论评[J];教学与研究;1999年09期
10 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8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9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4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郭威;;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叔贵峰;;高清海的人性理论及其学术价值[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杨乐;包大为;王尚银;;回归实践与存在的历史认识——对卡尔·波普尔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辩驳[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黄楠森;;关于类哲学的几个问题——读高清海先生《关于人的类生命、类本性与类哲学》[J];世纪论评;1998年01期
4 林兵;;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性质——类哲学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超越[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5 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6 高清海;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7 邴正;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论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及其理论创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8 邹诗鹏;表达这一个时代的高清海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9 胡海波;;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高清海先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立场与方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10 王凤珍;刘猷桓;;类哲学为基础的新人道主义的科技观及其对环境危机的克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永辉;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世界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3 孙利天;哲学体系的自身区分及其循环论证[J];长白学刊;2002年04期
4 辛敬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6期
5 李惠斌;意大利“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学派”[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6 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02期
7 黄枬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9期
8 夏甄陶;论以人为本[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王德峰;;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10 特瑞尔·卡弗;张亮;;“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在东京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际研讨班上的演讲[J];江海学刊;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兵;作为哲学本体规定的历史与时间──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江海学刊;2000年02期
2 王岩;试论黑格尔实践观的历史贡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 郁建兴;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J];学术月刊;2000年09期
4 章忠民;从知性到理性的超越——谈黑格尔对知性的批判及其得失[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3期
5 申扶民;黑格尔悲剧美学理论的合理内核[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李愿;论黑格尔《法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徐志辉;黑格尔关于目的的学说简评——《小逻辑》一书学习札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8 万炳策;重新认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郁建兴;黑格尔法国革命观中的自由主义批判[J];浙江学刊;2000年01期
10 仰海峰;绝对观念与社会发展中的理性自觉──对黑格尔哲学的再思考[J];中州学刊;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3 张大卫;;“时代的囚徒”——重思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4 王汐朋;胡亚军;;马克思与黑格尔知性观之比较[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5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黄小洲;;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学[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鹏程;;论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建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善解;;论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演变——兼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涯倩;;试论共同体的宗教本质[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熹;[N];光明日报;2002年
2 张国清(旅荷学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严兆军;[N];文学报;2002年
5 ;[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张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于涛 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哲学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本报记者 陈菁霞 整理;[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朱志荣;[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旭武;现实与逻辑——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丁宁;黑格尔哲学中的证明原则[D];吉林大学;2010年
3 张严;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外化概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庄振华;黑格尔的历史观[D];复旦大学;2010年
5 罗朝慧;自由的必然性与现实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李莹;黑格尔的个体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8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9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4年
10 丁三东;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妍;黑格尔“反思”思想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英;从抽象的普遍性到具体的普遍性[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志科;论黑格尔的感知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周振权;黑格尔知识理论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颖;黑格尔自然美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晟滔;艺术美的哲学底蕴——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静;黑格尔艺术理论的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07年
8 付威;从抽象的“类概念”到实践的“类生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潘中伟;黑格尔辩证法批判[D];河南大学;2001年
10 卢晓;艺术的终结与转型[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7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0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