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理论建构
本文关键词: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理论建构
【摘要】:本文以唯物史观为理论视角,结合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将“社会治理”作为研究对象,明晰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治理的概念、原则、结构、观念、制度与实践,结合中国实际,反思中国社会治理的现实处境与发展路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介绍社会治理的缘起与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二章对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中的社会治理思想进行了梳理,分别对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社会交往理论进行论述。第三章依据以上理论,分别从社会治理概念、原则、结构、观念、制度、实践六个层面,对马克思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治理进行理论建构。第四章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新中国以来社会治理的现实状况,着重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进行反思。本文的特色在于突出唯物史观视域的“当代性”,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对唯物史观的经典理论进行创造性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治理的理论建构。学者贺来认为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在于承认马克思理论的“可能性”高于其现实性。在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从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到国内学者杨耕的《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都突出了理论研究的“当代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性,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机,使其更有效的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保证。概言之,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社会治理是以公平作为核心价值,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去考量,以人本主义为立场,强调对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过程性,关注社会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立足于目标社会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实际,通过对“社会文本”的创造性、应然性解读,通过社会“顶层设计”实现对社会多元要素的系统性整合,以满足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的需求以及人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需求,共享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发展的有序性与人类福祉丰富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唯物史观 社会 治理 社会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0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第一节 社会治理研究缘起13-16
- 第二节 西方社会治理研究16-17
- 第三节 国内社会治理研究17-21
- 一、社会治理理论研究17-19
- 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研究19-20
- 三、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20-21
- 本章小结21-23
- 第二章 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中的社会治理思想23-39
- 第一节 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23-25
-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理论渊源24
-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理论内涵24-25
- 第二节 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中的市民社会理论25-31
- 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对黑格尔的继承与批判26-28
-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理解的两个维度28-30
-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概念30-31
- 第三节 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中的社会交往理论31-37
- 一、马克思的交往概念的本质32-33
- 二、马克思交往概念与生产关系概念之间的联系33-37
- 本章小结37-39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理论建构39-60
- 第一节 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39-42
- 一、“社会”的概念界定40-41
- 二、“治理”的边界厘清41-42
- 三、“社会治理”的本质涵义42
- 第二节 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方法论原则42-47
-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43-44
- 二、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44-46
- 三、社会和谐与社会协商的理想与现实46-47
- 第三节 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体系与结构47-53
- 一、社会治理的主体与客体47-49
- 二、社会治理的中介49-52
- 三、社会治理的过程与评估52-53
- 第四节 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观念、制度与实践53-59
- 一、社会治理的观念53-55
- 二、社会治理的制度55-56
- 三、社会治理的实践56-59
- 本章小结59-60
- 第四章 唯物史观的当代实践:中国社会治理反思与路径选择60-73
- 第一节 新中国以来的社会治理60-66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治理60-62
-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治理发展62-63
- 三、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现实反思63-66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发展路径66-71
- 一、“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格局67-68
- 二、“多中心治理”的建构68-69
- 三、民主自由的价值追求69-71
- 本章小结71-73
- 总结73-75
- 参考文献75-80
- 致谢80-8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及对唯物史观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李佃来;;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种逻辑[J];哲学研究;2010年12期
3 程蓝航;;论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及现代意义[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4 李佃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探讨[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5 蒋红;;批判与重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视域[J];哲学研究;2009年12期
6 李文峰;刘荣军;;论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望月清司;;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J];哲学动态;2011年09期
8 卢德友;;开显意识形态的革命意蕴——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9 赵士发;杨清;周可;;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兼评诺曼·莱文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看法[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10 谢永豪,谢卫东;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王聪;;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理论的法哲学启示[A];当代法学论坛(2010年第4辑)[C];2010年
3 汪宁;项丽敏;;构建公民社会——俄罗斯的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崔志海;市民社会理论与晚清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大学教师 周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是亟待弘扬的传统[N];东莞日报;2010年
3 刘雪松;市民社会理论与法治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4 记者 塔娜;北方社科院青年学者哲学论坛在哈尔滨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穆方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中国化阐释[D];复旦大学;2011年
3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4 洪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项松林;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吉涛;第三部门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8年
2 董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扬州大学;2010年
3 穆松翠;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宿亮;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0年
5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富鑫;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市场经济价值[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7 常媛;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8 邓玉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1年
9 李文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孙淑;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78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078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