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儒家为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8 09:47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为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儒家 为己之学 性与天道 明善诚身 为学之方 乐善不倦 至诚不息


【摘要】:今人言学,多解之为向外获取知识技能,并以之为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故今人之学颇倾向于工具化、功利化,与人的身心性命缺乏亲切的关系。与此不同,先秦儒家论学,是直指向人的教化、人道的完善的。围绕此“学”,以孔子为开端,先秦儒家各自立言,形成了丰富的为学思想。本文旨在梳理、诠释这一为学思想,分别以为学之理据、目的、内容、方法与境界五个方面来论述。 其一,就理据而言,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通过对性和习的区分,提醒人们习的重要性,劝勉人为学。《中庸》将为学理论建立在天人关系的深刻理解之上。天孕育人,并赋予人性,性是人所得于天者,是人实现下学上达、完成天人合一的根据。孟子提出“性善论”,善是人的本质规定,为学可以完善人性,成人成德。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其固有缺陷,需要通过为学化性起伪,,改造人性。《学记》提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之初,就像璞玉,经雕琢才能成器,立学才能成人知道。其二,就目的而言,先秦儒家为学的目的可以用“为己之学”来概括。通过为学,尽己之性,实现成己成德。推己及人,实现立人达人。积极的为人是“为己之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三,就内容而言,先秦儒家为学的内容包括文、行、德三个方面。文,是指通过研读文献典籍,学习其中的文化文明,领悟其深刻义理。行,是指践行,形成好的德行。先秦儒家“为己之学”是成人成德之学,德理所应当是先秦儒家为学的核心内容。先秦儒家的为学内容合内外、兼行知,德业并进。其四,就方法而言,先秦儒家提出了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弟子孜孜以学。其五,就境界而言,为学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乐和诚。乐是一种精神动力,乐学者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乐是一种超越的境界,无论身处何处,都乐善不倦,不改其乐。为学能使人实现自我,彰显人性,获得超越之乐。“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通过“诚之”的过程,达到至诚。至诚之人,能够尽己之性,进而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从容中道,实现内外一体。人自然而然参与到创生万物的过程中,使人的价值得到彰显,领悟天道,实现下学而上达。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川雄;论先秦儒家的生命价值观[J];孔子研究;2001年05期

2 叶金宝;先秦儒家主体性的高扬与失落[J];学术研究;2001年08期

3 贾沛若;先秦儒家文化及其道德规范的发展历程[J];文史杂志;2001年03期

4 施炎平;先秦儒家智慧观念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马粼;浅议先秦儒家孝道观与厚葬陋习[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朱人求;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李广辉,余小满;试论先秦儒家的犯罪学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张慧;试论先秦儒家的礼乐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9 马育良;先秦儒家性情论及其相关理念的现代抉发[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马育良;“出神入化”——关于先秦儒家性情观之源流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英杰;赵东玉;;鸟兽不可与同群——先秦儒家视野中的人兽之别[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李畅友;;先秦儒家人生学说的启示——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周宏;;先秦儒家天人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思想探析[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周山;;先秦儒家关于道德品性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倩;;中华生态文明的原初典范——先秦儒家生态哲学论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10 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智慧[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树华;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浅论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N];贵阳日报;2007年

3 李孝纯;浅谈先秦儒家的学习观[N];学习时报;2002年

4 吉林大学 吴树勤;先秦儒家丧礼的功能与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顾红亮;简评《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N];光明日报;2010年

6 明辉;教化始于刑罚前 先秦儒家法律观[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欧阳祯人;郭店儒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张孝进;文史贯通与儒者风范[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迎华;先秦儒家生死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4 韩章勇;先秦儒家德寿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瑞雪;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D];西北大学;2006年

7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8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岗;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2 师丽;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08年

3 毕建志;先秦儒家君子德性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晨;先秦儒家宽仁思想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葛岚;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唐超;先秦儒家人才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7 彭菊玲;先秦儒家礼育与现代德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郁万彩;先秦儒家文化的人文关怀[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涂爱荣;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现实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胡泊;论先秦儒家贵“生”重“死”的生命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56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156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b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