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整体论关照下的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相容性
本文关键词:意义整体论关照下的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相容性
【摘要】:目前针对范畴的研究,争议较大的是经典理论和原型理论。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二者不相容,肯定其一,就得否定另一个。而本文从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全面地考察分析指出,在意义整体论关照下,这两种理论并非完全相左,而是能够相容。具体表现为两种范畴分别涵盖知识网络中的不同部分,互为补充,且对范畴理论的研究必须考虑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全面认知范畴概念。本文首先讨论并分析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实质。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前的时期,经典理论是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范畴观,它认为:范畴成员具有共享的二分性属性且地位平等,范畴界限清楚。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该理论被奉为至理并广泛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是指Wittgenstein后逐渐被接受的一种范畴观,该理论认为:范畴成员不具有普遍属性,而是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成员地位不平等;范畴边界模糊。此外,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一种抽象之物,特征是事物的客观标志和本质,是划分范畴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观点实质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本质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思想。而原型理论认为心理主张是范畴确立的基础,这种心理主张来源于范畴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这点体现了体验哲学的经验主义观点。由此可知,不同的哲学思想造就了两种理论的差异。经典理论坚持本质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古典哲学传统,而原型理论遵循体验哲学的经验主义思想。进而不难理解,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两种理论的态度较分明,要么肯定经典,要么肯定原型。但本文通过引入Quine意义整体知识网络的思想,并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这两种范畴理论能够相容,不能偏取其一。Quine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首次系统阐释了意义整体论的思想,集中体现为其对知识网络理论的叙述。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信念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形似一个庞大的蜘蛛网。该网络各部分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建构了一个网络整体。位于该网络中心的是如数理逻辑一类的深刻的原理知识,居于边缘的则是直接面对外部世界考验的经验内容,而处在中心和边缘之间则是一些如化学、地理等的应用科学和一般科学知识。通过分析这三大部分知识的特点,类比经典范畴与原型范畴的理论内容,本文指出实际上这两种范畴类型分别处在知识网络中的不同位置。那些满足经典范畴理论要求的范畴类型,最有可能符合知识网络中位于内部,即包括中心以及中心与边缘之间的部分的知识特点。而那些满足原型范畴理论要求的范畴类型则最有可能符合位于知识网络边缘部分的知识特点。结合对两种理论的考察,本文指出这两种范畴之所以分别适用于知识网络中的不同部分,正是基于二者迥异的理论特点和哲学思想。且随着对范畴类型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发现对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考察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种范畴理论互为补充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解释范畴的全貌。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靖生;;科学理解论视野下的本体论承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高靖生;;科学理解视野下的本体论承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3期
3 郑虹;;作为主体自我意识的“我”思——对笛卡尔哲学中主体的考察[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李佩环;;交往教学:哲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卞崇道;;东亚哲学史上西周思想的意义——透视“哲学”用语的定译理念[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张轶;;从“混沌”的角度看老子的“道”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J];经济师;2011年09期
7 谢地坤;;现代西方哲学的流变及启示(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赵克祥;;侵权法上因果关系概念辨析——以哲学视角为出发点[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宋清华;;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卢珊珊;;西方哲学史脉络的多维度研究[J];理论观察;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凡琴;多维视阈下的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先艳;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清林;权利能力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D];辽宁大学;2008年
5 王秀敏;现代社会的个性道德探寻[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马治军;道在途中—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生成[D];苏州大学;2012年
7 朱宇波;中世纪大学和德国古典大学“学科统一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齐军;体悟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姬海涛;人类学思维范式的生成[D];南开大学;2012年
10 蒋雅俊;儿童、经验与课程:课程哲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当代美学的“生活论”转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洋;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D];辽宁大学;2011年
3 刘律律;亚里士多德自制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付娜;论《世说新语》中的审美趣味[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薛刚;康德“先验感性论”中的时间学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战荣军;洛克知识理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息国营;亚里士多德的生成观[D];四川大学;2006年
8 李玲;从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看近代知识论哲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段府;圣光照耀下自爱的正当性[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过玲;狄德罗戏剧美学思想新论[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03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20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