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精神富有的哲学解读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精神富有的哲学解读
【摘要】:众所周知,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主轴,是马克思理解和看待世界的基本视域,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原则。马克思实践观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人的实践活动的感性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变革自然的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而且是一种蕴涵着精神文化需求和积淀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并确立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内核的价值取向。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确证了人类的物质存在方式,也为人在精神上的发展或“精神富有”提供了理论指导。本论文旨在阐扬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神向度,以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精神富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参照。 本论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的理论溯源,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作为目的论的实践观,柏拉图至黑格尔作为超验论的实践观,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追溯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的理论渊源,努力廓清马克思实践观与此前先哲们的实践观之间的继承与超越关系。 第二部分,马克思探索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的心路历程。论文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方法,从马克思主题各异的著作中梳理出马克思对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的嬗变历程,以期呈现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的确立过程。 第三部分,分析了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的理论构架。文章认为,物质生产是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的存在论和感性基础,阐明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道德实践观与生产实践观的继承和超越,包含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正是在实践的二重化结构的辨证运动中,人的世界向自身展开。而实践展开的具体形态——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和精神生成活动交互作用又使人的存在变得具体而生动,实现了对人的实践精神向度的真正敞开。马克思实践观的精神向度往往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实的幸福密切相关。 第四部分立足于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结合浙江省的目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人们物质富裕基础上的精神富有,做一哲学解读。认为富民强省是实现精神富有的感性基础;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精神富有的基本内核;制度文明作为交往实践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是实现精神富有的权益保障;马克思实践观的精神向度,熔铸了实践主体自身的价值理想和需求,是人的生命活力的自觉表现和体验活动,一定群体共同体中体现的共同理想,体现了精神富有的价值追求。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晶;;从“放逐”到回归:浅析徐璐作品中的青春气质与精神向度[J];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 周伟;;论蔡世平当代旧体词的精神向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
3 杨林昕;梁积林诗歌的审美维度与精神向度[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宫白云;;精神向度的自我呈现[J];新诗;2013年04期
5 曹章庆;;论晏殊词生命美学的精神向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楚建锋;;大众审美泛化与塑造崇高精神[J];中国美术馆;2006年10期
7 于坚;;滇风[J];上海文学;1997年04期
8 陈海艳;詹艾斌;;论陶然情爱小说中人的精神向度的构造[J];作家;2008年08期
9 罗振亚;邵波;;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精神向度[J];河北学刊;2011年06期
10 朱万曙;;文情士心:明清文学评点的精神向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桢;;论屠岸诗歌的精神向度[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晖;;中国式灾难写作的精神向度——以当代中国地震题材报告文学为例[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作协创研部 霍俊明;宽广的精神向度[N];光明日报;2013年
2 张友文;精神向度和人性高度[N];中华读书报;2014年
3 李伯勇;植根大地写作的精神向度[N];文艺报;2012年
4 韩传喜;疼痛与成长的精神向度[N];文艺报;2013年
5 陈晓莉 喻子涵;精神向度的古典情致[N];贵州日报;2014年
6 2012年度四川省新闻奖报纸副刊好作品奖评选文艺评论、杂文组组长、凉山日报副总编 何万敏;精神向度与外在形态[N];四川日报;2013年
7 郭俊明;反崇高、世俗化与诗歌精神向度[N];山西日报;2006年
8 李一鸣;批评品格与批评责任[N];文艺报;2014年
9 翟创全;《催眠》的三个故事[N];文艺报;2014年
10 李永中;文化产业的精神向度[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飞;论回族青年作家石舒清小说的精神向度[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刘洁;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精神富有的哲学解读[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宁;相似的婚恋书写,,不同的精神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耿艳艳;回应与守望[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莹;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命叩问[D];吉林大学;2007年
6 肖咏理;数字化时代的网络文学生存方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35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23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