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王弼《周易注》的“通感”说与其美学蕴藉

发布时间:2017-12-25 22:37

  本文关键词:王弼《周易注》的“通感”说与其美学蕴藉 出处:《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通感说 天然美感 《咸》卦 《周易略例》


【摘要】:王弼的《周易注》中的"通感"论既有象数上的作用,也蕴含了美学的思想。他通过阐释《咸》卦的《卦辞》,将"虚"与"情"结合,以达到一种感悟式理解;阐释《彖》传,通过爻所显示的抽象的位置与所蕴含的义理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种体认式的情感。在《周易略例》中也用了相同的思想说明其解《易》体例。在此,达到了"情的识化"与"识的情化",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尽管表现抽象,但在含义上却极为丰富,生动而活泼的,紧密结合的具有天然美感的美学世界。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分类号】:B221
【正文快照】: 《周易》成书以后,《易》学逐渐形成了以象数注疏为主的“象数派”与以义理阐发为主的“义理派”。一般认为,自王弼后形成的魏晋南北朝与唐代的官方易学理论是以义理阐发为主的“义理派”,王弼的独特的注《易》方式影响了魏晋以来的文化发展与美学走向。但是,尽管偏向于义理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6期

2 王彩丽;;中外通感研究对比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赵其娟;赵其顺;;论通感在翻译中的功能[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刘玉华;试论通感的类型及其心理性质[J];齐鲁艺苑;1987年03期

5 宇厦;潘东海;硕林;;人体通感之谜[J];当代修辞学;1993年02期

6 马更东;谈通感在表达方式上的三种类型[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金开诚;舒年;;说“通”[J];文史知识;2008年06期

8 桑恒昌;;议通感[J];诗刊;1987年01期

9 覃光文;论审美通感[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曾怀连;“通感”例话[J];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王强;通感与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何卫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通感:解释学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文爽;“通感时代”:从环保出发的艺术设计[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李梦莉;通感修辞的美学阐释[N];文艺报;2011年

5 山东省北镇中学 付志强;将通感艺术引入美术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谭娜 万家欢 本报记者 于彤;达·芬奇用科学精神探索灵魂位置[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鬼今;武侠:梦境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一丽;认知视角下唐诗通感隐喻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邓爱娇;“物我交融,感而遂通”—通感在室内空间形态中的应用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江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通感体验探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瑜;概念整合新创空间关照下的汉语通感隐喻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蚁玉笋;纸质绘本的“视听通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6 周玲;"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徐丹;康德自由理论中的审美共通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陈楠;认知视角下《围城》通感及其翻译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陈相材;无子围棋盘设计中的通感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10 罗丽丽;概念整合视角下莎剧通感隐喻汉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34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34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4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