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政治——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爱”的变奏
本文关键词:“爱”与政治——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爱”的变奏 出处:《学术交流》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与日常情感和宗教视野中对"爱"的阐述截然不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后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家,往往把"爱"置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使其具有解放和革命的意蕴。但是,不能不看到,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赖希、马尔库塞、弗洛姆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吉登斯、巴迪欧,他们在处理"爱"与政治的关系的时候,关注的视角、处理的方式和态度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有必要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分别阐述,然后对其中的"爱"的变奏进行总体梳理和评析,这有利于全面把握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彰显其思想中延绵不绝的宝贵的激进维度。
[Abstract]: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love" of the daily emotional and religious perspective, as the Marx doctrine and the Marx doctrine theorists tend to "love"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ields, which has the meaning of liberation and revolution. But cannot see Marcuse from the western theory of Marx Reich. Fromm, after Marx's Giddens and Badiou, their "love" whe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the perspective, changing the way and attitud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ir theories are discussed, then the overall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of "love" this, is conducive to a comprehensive grasp from the western Marx doctrine development to the Marx doctrine, highlighting the radical dimension precious thoughts continuously.
【作者单位】: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左翼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12JJD710003)
【分类号】:B089.1;C913.1
【正文快照】: “爱”作为人与人之间最普通的情感之一,不只是诗人、文学家迷恋的永恒主题,也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断涉足的话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永恒的旋律从未停止过它的奏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赖希的“性革命”观点、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雨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辨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01期
2 胡慧冬;一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力作──评《西方人看马克思主义》[J];学习与探索;2000年01期
3 张一兵;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理论逻辑和现实嬗变——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张志蓬,刘秀珍;西方马克思主义述要[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张一兵;;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年00期
6 姚大志;;朝向21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年00期
7 张峰;;21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年00期
8 王雨辰;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J];天府新论;2001年05期
9 杨春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回顾与反思[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王雨辰;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特点[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行福;;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未终结[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2 郑忆石;;马克思社会发展根本动力论重解——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3 陈祥勤;金瑶梅;;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概念的争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仰海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5 孟鑫;;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青宜;;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世界社会主义[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向楠;;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浅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8 郑青;;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评述[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孙承叔;;回到生活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革命转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C];2012年
10 王凤才;;霍耐特承认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贺翠香;焦点与争鸣:当代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陈学明;我们该怎样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N];北京日报;2010年
3 张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乐强;原型学视域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吉伟;重新发现经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被遮蔽的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乐强;西方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的批判特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程炳生 黑龙江大学副校长 丁立群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王国有;中国语境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何种面目[N];社会科学报;2006年
8 胡长栓;全面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N];学习时报;2009年
10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姜华;启蒙与反启蒙:革命与解放路径的嬗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祁程;西方马克思主义乌托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坛茹;异化与抵抗:西方马克思主义身体话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鲁绍臣;反思与重构[D];复旦大学;2008年
5 郭剑仁;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海军;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 郭海龙;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的人”学说及其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博宇;西方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郑寅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我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朱红;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6 纪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7 孙q,
本文编号:1376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7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