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孝道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孝道教育思想研究 出处:《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的主体思想,其孝道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封建政治发展模式和统治方式,儒家孝道在培育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民族行为方式方面影响深远,也对构造中国社会特有的养老方式有重要影响。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教育思想是后世儒家孝道教育发展的理论渊源,也为后世政治上"孝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在今天,对先秦儒家孝道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教育、教化的角度,对先秦儒家的孝道进行分析,对其形成原因和因素进行了探究,比如探讨了个体婚姻制度的形成对孝道践行对象确认的重要作用,对孝道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尽管先秦儒家孝道教育思想有其政治目的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对女性的不尊重,但其为后世的孝道教育奠定了基础,并为后世的治世者所采纳。绪论部分主要是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概况与研究评述、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等内容,以作为讨论先秦儒家孝道教育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准备。第一章主要对先秦儒家孝道教育的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做了大概梳理。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教育的内容和孝道教育的方式和目的。孝道教育内容上主要包括尽孝之情真、意诚、貌敬;事生、事死、追祭;善继志,立身扬名。在孝道教育方式上主要包括孝道知识和理论的传授;尽孝之礼仪化;树立圣贤榜样。在孝道教育的目的上,主要是超越了家庭范围而提出忠君要求和实行仁政。第三章主要对先秦孝道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做了阐述,认为先秦儒家孝道教育思想历史贡献是孝道思想的理论化和开孝道教育的先河,局限就在于女性在先秦孝道教育中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以及先秦孝道教育的政治色彩浓厚。
[Abstract]:As the main thought of the feudal rule in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filial piet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ruling mode of the feudal politics in China. Confucian filial piet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unique spiritual style and national behavior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pre-Qin period i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later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It also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method reference for the later political "filial piety governing the world". Today, the study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ought of pre-Qin Confucianism has not only important academic research valu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lial piety of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probes into the causes and factors of its formation. For example, it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marriage system to confirm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object of filial piety practice, and summari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Although the pre-Qin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ought had its political purpose and showed strong political color and disrespect for women, it laid a foundation for filial piety education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introduction is mainly about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review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s, and so on. A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for discussing the filial piety education of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social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elaborating the pre-Qin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and the way and purpose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truth of filial piety. Sincerity, respect; Life, death, pursuit of sacrifice; The way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imparting of filial piety knowledge and theory; The etiquette of filial piety; The purpose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is to transcend the scope of the family and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 of loyalty to the monarch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nevolent government. Chapter three mainly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filial piety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ought of pre-Qin Confucianism is the theory of filial piety thought and the first to open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e limita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women did not get their due status in the education of filial piety in the pre-Qin Dynasty and the political color of the education of filial piety in the pre-Qin Dynasty.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高歌;论先秦儒家的理性[J];晋阳学刊;2003年01期
2 陈汇;论先秦儒家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台秀珍,赵志军,李金川;先秦儒家"德政"、"德教"关系论[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4 张瑞雪,李化成;秩序与和谐——论先秦儒家对和谐社会的构想[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付耀霞;;先秦儒家的节俭思想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熊申英;罗南石;;先秦儒家“乐治”思想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成云雷;;殷周文化传统与先秦儒家圣人内涵的政治维度[J];史学月刊;2007年10期
8 胡启勇;;先秦儒家法辨正[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姚迎春;;先秦儒家“以乐修身”思想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宋渊渊;;论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英杰;赵东玉;;鸟兽不可与同群——先秦儒家视野中的人兽之别[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李畅友;;先秦儒家人生学说的启示——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周宏;;先秦儒家天人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思想探析[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周山;;先秦儒家关于道德品性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倩;;中华生态文明的原初典范——先秦儒家生态哲学论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10 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智慧[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周树华;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浅论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N];贵阳日报;2007年
3 李孝纯;浅谈先秦儒家的学习观[N];学习时报;2002年
4 吉林大学 吴树勤;先秦儒家丧礼的功能与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顾红亮;简评《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N];光明日报;2010年
6 明辉;教化始于刑罚前 先秦儒家法律观[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欧阳祯人;郭店儒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张孝进;文史贯通与儒者风范[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章勇;先秦儒家德寿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瑞雪;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D];西北大学;2006年
6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7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吕红平;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燕;先秦儒家自强思想的德育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洪斌;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郑伟伟;先秦儒家知己意识探析[D];郑州大学;2009年
4 王静;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余佳润;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构建的德性基础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雷力嫣;先秦儒家尊严思想探佚[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娇;先秦儒家刚毅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马兰兰;论先秦儒家“义利之辩”[D];河北大学;2015年
9 冷文;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王灵敏;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代转向[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9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7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