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道德经》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

发布时间:2018-01-05 06:07

  本文关键词:《道德经》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 出处:《青岛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经 德国 译介 接受


【摘要】:《道德经》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引导人们突破思维的限制,开阔视野,探索未知的宇宙,认识和了解未知的世界。全书可以从养生、人生、政治、军事、哲学和自然哲学等角度来阐释,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深刻凝练的精神内涵,是古今中外学者们分析、阐释和研究的最重要的中文著作之一。16世纪,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道德经开始传入西方,被广泛的翻译研究,特别是在翻译界掀起了经久不衰的翻译热潮,其中德语译本最多,这展示了德国人对于《道德经》的认同和青睐。伴随着《道德经》译本的日渐成熟和完善,道教文化西游进入德语圈也慢慢展开,并引起德国诸多大文豪和哲学家的深度共鸣。 德国被誉为一个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国度。其近现代知名文学家从黑塞、多布林到布莱希特,闻名世界的大哲学家从莱布尼茨、康德到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无一不深受老子哲学思想——《道德经》的影响。他们对老子思想的接受,是通过各个时期的各类译本而产生的。通过研究《道德经》在德国的译介传播过程及特点,有助于准确把握那些受老子影响的德国文学家及哲学家的有关思想和范畴。《道德经》在德国的译介传播经历了16至20世纪的“神学宗教化”、20世纪至二战初的“科学化”和二战后至今的“生活化”三个阶段。
[Abstract]:< > moral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Oriental culture as one of the eighty-one chapters, more than 5000 words, and guide people to break the thinking, broaden their horizons, explore the unknown univers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unknown world. It can from the health, life, politics, military, philosophy and natural philosophy explanation, is the first Chinese history of philosophy with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 >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profou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is concise,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research of schola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the Chinese works of the.16 century, with China missionaries into moral, bega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is widely in particular, a durable translation upsurg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 German translation most, it shows the Germans for < > moral recognition and favor. Along with the "moral increasingly into Translation > Mature and perfect, Taoism culture into the West German circle has started slowly, and caused many giant deep resonance and philosopher in Germany.
Germany is known as a philosopher and writer in the country. The modern famous writer from Hesse, dobin to Bly Hitt, the world famous philosopher from Kant to Hagel and Heidegger Leibniz, a popular Lao Tzu philosophy thought moral influence. < > they Lao Tzu thought is accepted through various periods of various versions.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 moral >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rman translation, help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impact of the Lao Tzu by German writer and philosopher of the thought and moral category. The translation and spread the German experience "in 16 to twentieth Century" theology of religion "from twentie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scientific "and since World War II" life "of the three stages.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3;B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光宇;;比试美酒[J];学理论;2000年12期

2 时殷弘;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20世纪德国的选择和命运[J];世界历史;2000年04期

3 荆其柱;T.Helles;;德国人什么都没忘记[J];炎黄春秋;2005年12期

4 ;走在钟表上的德国人[J];基础教育;2007年07期

5 李伯杰;;“德国病”与“德国人的恐惧”[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2期

6 戴云阳;陆迪民;;从德国人的性格看二战的爆发[J];新学术;2009年01期

7 徐行;;爱砍树的德国人[J];德语学习;2009年03期

8 张鸣;;一个公使夫人眼里的中国[J];企业观察家;2012年01期

9 吴思;;德国人如何对待历史[J];炎黄春秋;2012年04期

10 ■;邱吉尔的“失着”[J];世界知识;1954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志成;;战后德国欧洲政策的历史演变[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2 任超;;德国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的演变——从央行独立性角度的考察[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经济法的前沿[C];2001年

3 威廉·瑞伯亨格;梁洁;;中世纪至今德国的城市和国家:现代市民社会在城市传统中的起源[A];都市文化研究(第2辑)——都市、帝国与先知[C];2006年

4 杨云珍;;德国极右势力的现状、成因及影响[A];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六辑)[C];2012年

5 奥伊根·蔡博;王维江;吕澍;;1903年:德国记者蔡博眼中的上海[A];都市文化研究(第2辑)——都市、帝国与先知[C];2006年

6 熊月之;;德国学术访问记[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7 王国伟;;赴德国学习交流印象[A];第二届全国骨科未来与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8 张文红;;浴火重生:德国左翼党的前世与今生[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蒋涛;李刚;邹凌;;德国耳鸣治疗技术进展简介[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10 张冰隅;;把握新机遇 更上一层楼 关于上海餐饮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几点思考[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亦;透视德国人出游心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刘若本;与德国人打交道的几点须知[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柴野;德国罐装饮料押金制遭起诉[N];光明日报;2004年

4 张祖谦;德国要修改移民法[N];解放日报;2001年

5 陈秋良;富不奢华 节俭为本[N];经济日报;2003年

6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德国 回忆历史反思责任[N];人民日报;2005年

7 刘海燕;德国人:少休息多赚钱[N];上海金融报;2003年

8 青木;“德国制造”魅力何来[N];文汇报;2005年

9 记者 杨华升;从德国百年变迁看……[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10 记者 于涛;寸土寸金之地,德国人为何舍得留给“历史”?[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鞠维伟;英国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处置德国的政策研究(1943-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苑爽;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处理德国战争赔偿问题的政策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罗永明;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路文勇;论欧洲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月;德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畅;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德国人形象探微[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王竞楠;德国标准化与德国崛起[D];山东大学;2013年

4 沈辰成;别理德国人!?美国对德反亲善政策探微,,1944-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白雪;试析统一后德国的联合国政策[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晓岭;桀骜难驯的权力—德国立宪艰难之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刚;冷战后德国安全战略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8 张晓;试析冷战后德国军队域外行动的动因与困境[D];外交学院;2013年

9 梁芬;德国的欧盟政策[D];暨南大学;2006年

10 蒋健健;德国知识分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81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381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1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