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神之辩”到“性气之归”——中国哲学的特征及其内在张力
本文关键词: 中国哲学 “形神之辩” “性气之归” 双重人性 内在张力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文化,其张力则往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及其分歧表现出来。先秦的儒道互绌,曾使孟、庄两位表现出不同的超越指向,但秦汉以降,贯通两汉的宇宙生化论则成为其一味走向内在的表现;佛教的传入虽然带来了中印文化的冲突,两晋南北朝的"形神之辩"也就成为其张力的具体表现,但范缜以"形"释"神"复又收"神"以归"形",毕竟标志着其内在张力的消解。唐宋以降,在"三教"并行的背景下固然形成了一种融合趋势,而其张力则又表现在理学的双重人性之间,但明清气学的一元论追求与内在化走向,却再次将这一张力内在化,从而也就成为超越追求的再次消解……这种内在张力的不足,就使中国文化始终在超越与内在两极之间摆动,同时也是社会思潮中理想与现实、精英与大众双向纠结的文化根源。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今天,反思中国文化内部儒道互绌、儒佛融合以及理学双重人性的归向,因而如何拓展中国文化的内在张力以增强其对异质文化的吸收与消化能力,则无疑应当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is a typical subjective culture, its tension is often expressed throug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differences. Th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of the pre-Qin Dynasty, once made Meng and Zhuang show different transcendental direction. However, the cosmobiochemistry theory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has become its inner expression. Alth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brought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Indian cultures, the "debate of form and spirit"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of Jin Dynasty became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its tension, but Fan Zhen interpreted "God" with "form" and recovered "God" to return to "form". After all, it marks the resolution of its internal tensio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ree relig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of a trend of integration, and its tension is reflected in the dual human nature of Neo-Confucianism. However, the monistic pursuit and internalization of Qi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ce again internalized this tension and thus became the re-elimination of transcendental pursuit. It makes Chinese culture always swing between transcendence and internal polarit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cultural root of the ideal and reality in the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and the two-way entanglement between the elite and the masses. Reflecting on the mutual deficienc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within Chinese culture,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nd the return of human nature of Neo-Confucianism, how to expand the internal tens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ability to absorb and digest the heterogeneous culture. Undoubtedly, it should become a major task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da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15ZDB008)
【分类号】:B2
【正文快照】: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主体性为特征且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文化,但同时也是一种内在张力不足的文化。这种不足恰恰又是通过其内在张力——所谓视角分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并使双方形成会归于一的期待;而在无法会归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从自己出发给对方以重新定位,从而使对方成为自己的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瑛;“反身性”多元内涵的哲学发生及其内在张力[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林安源,肖瑛;“卡理斯玛悖论”的发生学分析[J];文史博览;2005年06期
3 林安源;浅析韦伯的“卡理斯玛”及其发展[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陈志红;世纪之交中国哲学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京举办[J];哲学动态;2000年01期
5 三浦国雄;五十年来日本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J];哲学动态;2000年01期
6 李红;分析哲学之于中国哲学的意义——全国第二届“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0年11期
7 ;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易学方向招生有关事宜[J];周易研究;2000年03期
8 赵剑英;社会转型与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J];学海;2000年02期
9 安希孟;“冷点问题探索”与“中国哲学世纪”[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3期
10 韩进军;解读中国哲学的网上纽结——读《中国哲学范畴通论》[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桂钿;;研究中国哲学必须研究社会现实[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2 王兴国;;从中国哲学的实践特性看其当代价值[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何锡蓉;;对“哲学”另一取向的追问——兼及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安乐哲;张燕华;;差异比较与沟通理解——当代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哲学的倾向及障碍[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5 戴卡琳;;“中国哲学”:‘正名'还是‘姓氏'?[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许苏民;;明清之际中国哲学的突破[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黎文;;中国哲学在海外(一)[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8 贡华南;;论象[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魏长宝;;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焦虑[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苟小泉;;再论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副教授;技艺与考证:清初知识观的新面相与内在张力[N];文汇报;2014年
2 魏长宝;“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洪修平 白欲晓;在借鉴中深化对中国哲学的认识[N];光明日报;2002年
4 梁枢邋柳霞;西方语境里的中国哲学(上)[N];光明日报;2007年
5 梁枢邋柳霞;西方语境里的中国哲学(下)[N];光明日报;2007年
6 南开大学哲学系 李翔海;30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7 毛志辉 书评人;挑战学界关于中国哲学起源主流观点[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8 余之;新中国哲学的轨迹[N];光明日报;2000年
9 王晓朝 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从哲学的希腊性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成中英 Cheng Chungying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英文《中国哲学季刊》创始人及总编 张小溪 采访整理;在英语世界呈现中国哲学的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淑敏;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中国哲学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东鹏;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D];山东大学;2012年
3 耿开君;中国文化的“外在超越”之路[D];南开大学;1996年
4 金丽;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硕;《周易程氏传》的“感应”思想[D];山东大学;2015年
2 徐风;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吉钰佩;现代中国哲学构建的语言学反思[D];湘潭大学;2012年
4 张力澎;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支江;冯友兰、牟宗三的中国哲学观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毛国民;论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苏晓冰;梦与觉:中国哲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樊中泳;张东荪论中国哲学:知识社会学的进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姚毅敏;道观照下的人格进路之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
,本文编号:1454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45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