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古史辨派”的《周易》筮法观
本文关键词: 筮法 古史辨派 二重证据法 出处:《周易研究》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20世纪初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化之时,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中国学人本着怀疑的态度,开启了重新审视和批判传统经学理念的学术风潮。本文通过分析"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顾颉刚、李镜池和容肇祖三位学者对《周易》中筮法思想的认识,一方面展现了20世纪初《周易》筮法观念的流变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分析了"古史辨派"在《周易》筮法相关问题上所存在的"疑古之过",进而主张在客观评判"古史辨派"的得失之余,运用"二重证据法"使中国传世经典文献在对"古史辨派"的不断扬弃中获得新生。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when the social system changed dramatically, the Chinese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the "Ancient History differentiation School", were sceptic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u Jiegang, Li Jingchi and Rong Zhaozu,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 School of Ancient Histor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understanding of divination and law thought in the Book of changes by three scholars: gu Jiegang, Li Jingchi and Rong Zhaozu. On the one hand, it show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divin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on the other hand, it analyzes the "doubt of the ancient times" in the "Ancient History differentiation School" in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the divination method of "the Book of changes". Besides objectively judging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School of Ancient History differentiation, it is advocated to use the double evidence method to give new life to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sublation and abandonment of the School of Ancient History Discrimin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分类号】:B221
【正文快照】: 20世纪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大抵是数千年间少有的变局,特别是社会制度的激变,使得学术发展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这种变化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经学地位的变化与学人学者对于传统学术态度的变化,其二则是外来学术文化对于传统经学的冲击以及经学自身求变的诉求。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壁生;;今文经学的变异与“古史辨”的兴起[J];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03期
2 刘晗;;论“古史辨”派的《老子》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毕群晟;济宁市周易研究会举行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六周年庆典[J];周易研究;2001年02期
4 张景祥 ,张薇;周易与科学之揭秘——评《易之道——上古科学揭秘》[J];孔子研究;2003年03期
5 ;《周易研究》2004年总目录[J];周易研究;2005年01期
6 徐坤;;2006年经济走势分析——北京周易研究会专家春节茶话会聚焦[J];当代经理人;2006年02期
7 宋正海;;《周易》对科学发展是阻碍还是促进 《周易》与科学发展研讨会五月在京举行[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6年07期
8 ;《周易研究》2006年总目录[J];周易研究;2007年01期
9 郑万耕;;由周易热引出的话题[J];民主;2009年08期
10 林琳;;《周易》的全球化与在地化——第二届国际《周易》学术大会综述[J];周易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丽文;;《左传》与《周易》的哲学化[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2 吴怀祺;;近代易学的发展和郭沫若的《周易》研究[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3 ;北京精神与《易大传》的伦理精神——“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周易研究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4 严辉;;易学与现代科学技术[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荣誉学部委员 丁伟志;学贵知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冯登科邋陈艳梅;宝鸡周易研究会成立[N];宝鸡日报;2008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 周山;《周易》的文化价值[N];文汇报;2010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骆骁骅 雷辉 周志坤 陈枫 实习生 韦欣欣;《周易》塑造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N];南方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刘真;历千年沧桑 寻文化之源[N];石家庄日报;2013年
6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蔡运章;易学考古导论[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红娟;读“易”有益于为人处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永平;先秦的卜筮与《周易》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孙喜艳;《周易》美学的生命精神[D];苏州大学;2010年
3 房振三;楚竹书周易彩色符号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陈仁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林栋;古史辨易学辨正[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俊;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子年代之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3 许氏明芳;二十世纪以来越南的《周易》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丁林;阮刻本《周易正沸,
本文编号:1472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47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