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如何看待“作者之死”

发布时间:2018-02-09 13:34

  本文关键词: 作者之死 罗兰·巴特 文本 资本 意识形态陷阱 出处:《哲学研究》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如何正确看待"作者之死",是当前理论研究亟需澄清的原点性问题之一。在对巴特"作者之死"进行理论回顾和批判性分析后可以发现,先于文本存在和文本完成后的作者可以"死",作者并不具备比读者更高的阐释权力。但作为文本撰写者和意义赋予者的作者不能"死",文本的意义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从表面上看,是拉康、巴特、福柯等人要求作者"死";从实质上看,是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增殖方式的发展变化要求作者"死"。不能深刻地看到这一点,简单地对待"作者之死",不论是反对还是坚持,都很容易掉进前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布下的意识形态陷阱。
[Abstract]:How to treat "author's death" correctly is one of the origin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clarified in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fter reviewing and criticizing Bart's "author's death",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author who existed before the text and finished the text could "die", and the author did not have the higher power of interpretation than the reader. But the author, as the writer of the text and the giver of meaning, could not "die".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s the author's thought 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the face of it, It was Lacan, Bart, Foucault and others who asked the author to "die"; in essence, it w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capital proliferation that required the author to "die". Simply treating the author's death, whether opposing or insisting, is easy to fall into the ideological trap laid by precapitalism, industrial capitalism and modern capitalis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分类号】:B08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宁;文本意义接受论论(下)[J];文艺争鸣;1990年03期

2 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桑大鹏;论诗性智慧与艺术文本的创造[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5期

4 王战牛;作为审美的后现代主义文本[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张天勇;文本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覃世艳,董波;文本意义的魔化与祛魅[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肖庆,张永禄;伽达默尔的文本观[J];晋阳学刊;2005年03期

8 白寅;张萌;王晓东;;关于文本意义生成因素的试验分析报告[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舒湘鄂;;对设计文本意义的探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史许福;;浅析审美的后现代主义文本[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许彦达;朗读不是鹦鹉学舌[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徐妍;在伤痛中承担意义[N];文艺报;2010年

3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尹承香;走进人物的心灵[N];学知报;2011年

4 王志耕;从失语走向历史透视[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藏策;图文书的歧途[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金凤;“评价—顺应”视角的读者定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黄小扬;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干预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剑;基于概念的文本表示模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2 王宣又;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王海霞;文学翻译理解过程——文本视界与译者视界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柴凤英;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程敏;关联理论与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婷婷;再现译者决策过程[D];浙江大学;2006年

7 曹忠华;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神话类文本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张鹏;基于FrameNet框架关系的文本蕴含识别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卓今;《马语者》翻译实践报告[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林怡;视点—文本意义的生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98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498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b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