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是一偏:论李泽厚的新旁出说
本文选题:中国伦理传统 切入点:旁出说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李泽厚先生不赞成牟宗三判定朱子为旁出,提出了一种新的旁出说,认为孟子、阳明才是真正的"别子为宗"。这一观点贬低乃至否定以孟子、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系,未能照顾到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同样是一偏,与牟宗三殊途同归,只是方向相反而已。究其根由仍然是两分法这一思维方式所致。
[Abstract]:Mr. Li Zehou disapproved of Mou Zongsan's judgment of Zhu Zi as a bystander, and put forward a new side out saying that Mencius and Yangming are the true "sects for others". This viewpoint belittles or even negates the study of the mind represented by Mencius and Yangming. The failur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s also a partial, and Mou Zongsan the same way, but the opposite direction, but the root cause is still the dichotomy of the way of thinking.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2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泽厚;;举孟旗 行荀学——为《伦理学纲要》一辩[J];探索与争鸣;2017年04期
2 李泽厚;;伦理学补注[J];探索与争鸣;2016年09期
3 杨泽波;论牟宗三“以纵摄横,融横于纵”综合思想的意义与不足[J];东岳论丛;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泽波;;仍是一偏:论李泽厚的新旁出说[J];探索与争鸣;2017年07期
2 李伟;;推勘李泽厚对“工具本体”之未受重视的抱怨——以李泽厚同康德和马克思之关系为中心[J];文艺争鸣;2017年05期
3 顾久;;李泽厚先生道德见解献疑[J];贵州文史丛刊;2017年02期
4 李泽厚;;举孟旗 行荀学——为《伦理学纲要》一辩[J];探索与争鸣;2017年04期
5 杨泽波;;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贡献及其方法终结[J];中国哲学史;200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郁振华;;再论道德的能力之知——评黄勇教授的良知诠释[J];学术月刊;2016年12期
2 李泽厚;;伦理学补注[J];探索与争鸣;2016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博凡;李泽厚教授谈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何以不深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2期
2 卫毅;;李泽厚 寂寞思想者[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20期
3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J];国学论衡;2002年00期
4 刘再复;;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李泽厚和他对中国的思考[J];华文文学;2010年05期
5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6 张清民;;三题议论李泽厚[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1期
7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8 杜维明;徐友渔;李公明;刘悦笛;干春松;杨煦生;谢遐龄;尤西林;李泽厚;钱理群;黄子平;;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J];开放时代;2011年11期
9 冯东;;李泽厚“人类学本体”与塞尔“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之比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10 赵景阳;;从探究命运到破坏体系——李泽厚论“哲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2 记者 陈菁霞;学界热议80年代中国思想的创造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绪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N];文汇报;2011年
4 贾晋华;二十世纪哲学指南中的李泽厚[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耕;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李龙;李泽厚自然人化说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3 杜彦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李泽厚“新启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黄兴华;李泽厚“历史本体”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5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益刚;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成龙;李泽厚的传统文化观[D];湘潭大学;2012年
8 郑君山;建国以来的形象思维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7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617731.html